评诗作《枯黄消失的瞬间》
作者:溭淢时间:2024-11-18 15:40:24热度:0
导读:“视线被锋利的语言/割伤。你的痛隐忍着/在秋天的午后打坐/一首诗,一个名字/你合了又开,开了又合//风里的影子模糊,是不是/叶落的预言。随后的黄昏/夜色和叹息/你会不会看见,月光的流里/一条鱼的张惶/
“视线被锋利的语言/割伤。你的痛隐忍着/在秋天的午后打坐/一首诗,一个名字/你合了又开,开了又合//风里的影子模糊,是不是/叶落的预言。随后的黄昏/夜色和叹息/你会不会看见,月光的流里/一条鱼的张惶//如果此刻有一朵菊花/一丝一丝托起/窗台上阳光的忧伤/湖水明澈,门次第打开/一个词的惊叹卷不走/你来的路上满陂的草花/去的路上静静的白霜//闭上眼睛,你看到/枯黄消失的瞬间/遍地的清露里到处是你的影子/如果,有一缕香气缥缥缈缈/那是你在风的掌上/低低的唱”《枯黄消失的瞬间》(作者:月影入梦)
读完月影入梦这首同题诗作《枯黄消失的瞬间》,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生动”、“形象”、“精练”。
写诗力求生动是不可以缺少的,生动的诗歌,才是有情趣的诗歌,才是我们的纯文学作品。不生动的诗歌,则枯燥而乏味,也是非纯文学作品。诗歌的语言是所有文学语言中的精华,诗是文学的,务必力求生动。
但是,什么才是生动呢?顾名思义,生动,就是可感知,即感觉器官可以感觉得到,眼睛可以看得见,耳朵能够听得见,鼻子能够闻得见,舌头能够尝得见,身体能够触得见。比如该诗是这样描写的“……风里的影子模糊,是不是/叶落的预言。随后的黄昏/夜色和叹息/你会不会看见,月光的流里/一条鱼的张惶……闭上眼睛,你看到/枯黄消失的瞬间/遍地的清露里到处是你的影子/如果,有一缕香气缥缥缈缈/那是你在风的掌上/低低的唱”,“叹息”、“月光”、“影子”、“香气”等就是可感知的意象。否则,就是不可以感知的,那就是不生动的。
可是,什么样的才容易被感知呢?我以为,一是形象,二是细节。诗歌的主旨,不是赤裸裸地用概念说出,而是用合适的形象和细节来表达的。一个好的形象或细节,胜过一万句空话,这也就是写诗要用形象思维的缘故。
我们通常所说的形象,又叫形,或象,它是一个物体,物体总是有形、有声、有色、可触、可感的。让我们再来读读该诗,“视线被锋利的语言/割伤。你的痛隐忍着/在秋天的午后打坐……夜色和叹息/你会不会看见,月光的流里/一条鱼的张惶……枯黄消失的瞬间/遍地的清露里到处是你的影子……”。诗中的“视线”、“夜色”、“叹息”、“月光”、“枯黄”、“影子”……等等,都是有形、有声、有色、可触、可感的的意象。
关于形象化,说到底,就是物化,即寓思想于物体之中。一首诗,就好比是一个人,思想是灵魂,形象是肉体。前者是精神内涵,后者是物质外壳。这两者的关系,也就是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有肉体没灵魂不行,有灵魂没肉体也表现不出来,所以,我们要求灵与肉必须交融,两者缺一不可,不可以魂不附体。
用形象说话则生动。如该诗的第一小节“视线被锋利的语言/割伤。你的痛隐忍着/在秋天的午后打坐/一首诗,一个名字/你合了又开,开了又合”,这诗句就写得很生动了。
预言,是人的一种思绪,不是物体,是五官不可以感知的,因此,是不生动的。但是用形象来表达,便生动起来了。如该诗的第二小节“风里的影子模糊,是不是/叶落的预言。随后的黄昏/夜色和叹息/你会不会看见,月光的流里/一条鱼的张惶”。有了“风里的影子”、“随后的黄昏”、“夜色和叹息”、“月光的流里”、“一条鱼的张惶”等物体,抽象的、也就是离开了物体的预言,便可以感知了,便生动起来了,也便文学了。
用细节说话同样生动。细节就是一个最具有典型意义、最能说明事理的动作,因为动作也是一种语言。假如说秋天枯黄消失,我们可以用形象来表达,如秋风萧瑟、落叶缤纷……等等,但我们也可以用细节来表达。如该诗的第三和第四小节“如果此刻有一朵菊花/一丝一丝托起/窗台上阳光的忧伤/湖水明澈,门次第打开/一个词的惊叹卷不走/你来的路上满陂的草花/去的路上静静的白霜//闭上眼睛,你看到/枯黄消失的瞬间/遍地的清露里到处是你的影子/如果,有一缕香气缥缥缈缈/那是你在风的掌上/低低的唱”。看,那门次第打开,一个词的惊叹卷不走你来的路上满陂的草花,去的路上静静的白霜;闭上眼睛,你看到枯黄消失的瞬间,遍地的清露里到处是你的影子,如果有一缕香气缥缥缈缈,那是你在风的掌上低低的唱。而这里枯黄消失,全由这一连串最具有表现力的细节描写来表达。可以说,细节即文学。
形象和细节,都是从生活中去发现、采撷得来。所以说,每一位诗人或诗歌创作者,都应该成为形象与细节的富翁。今天正好借月影入梦这首同题诗作《枯黄消失的瞬间》来表达我的诗观,以上仅为个人浅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