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真正的悲剧,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多数人的不幸、痛苦和磨难,即是要有一定的普遍性,《红楼》之大,在于她在“典型的环境可能达到的高度
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真正的悲剧,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多数人的不幸、痛苦和磨难,即是要有一定的普遍性,《红楼》之大,在于她在“典型的环境可能达到的高度”下全面集中表现了整个社会或社会人的悲剧性。曹雪芹按照实际生活“追踪蹑迹”、“不失真传”,并按照“事体情理”加以概括和提炼,既保证艺术创作的纯真,又极力表现社会生活本质的面貌,因而具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性,更具有朴素而深刻的悲剧精神。
在污浊的贾府,作者营造了一个理想的女儿国——大观园,并塑造了一大批冰清玉洁的美丽少女形象。“女儿”成为真善美的化身,由众多“女儿”组成的理想世界成为纯净的儿童心灵世界的表征,“粗蠢”的少年宝玉在女儿世界里寻求精神之避难,又折射着人类文明的萌芽(童年)时期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贾宝玉作为大观园的“守望者”,他的纯真理想(真、善、爱、平等、自由、尊重)构筑在被成人世界以及成人制定的社会规则包裹中的儿童世界(大观园)中——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依然是构筑在现实之中。成人的现实世界有规则、理性,但也充满了污浊、腐朽与丑恶,而儿童的理想世界则是干净、纯洁、美好的,无论红楼观园里的青少年群体如何以死亡、出世等方式来解构成人世界及其规则,自然之规律似乎仍不可变。叛逆与顺从——人类在从儿童世界走向成人世界的过程中选择了痛心而无奈的舍弃,也许这就是命运的悖论,这就是成长的代价,这就是一种追求和探索。
正如《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说到的那样,“一个人成长的标志不是发现罪恶,而是如何面对他发现的现实。消极的逃避不是成熟的标志,学会应对现实,并保持自我才是成长的体现”。既然成长的命题永不停息地演绎,我们的目光就要始终向前。力量越大,责任越大。对这个世界而言,成人群体除了拥有最高的权力之外,更应该有着豁达的心胸。世界的和谐和进步需要规则,但更需要人文。王国维先生的慨叹吧:“……宝玉之苦痛,人人所有之苦痛也。其存于人之根柢者独深,而其希救济也为尤切……”宝玉之苦痛又何尝不是得不到人文关怀和理解的那些青少年儿童的苦痛呢。那么,我们如何怀揣遗失的美好,迈向文明的颠峰,或许我们从这一本红楼故事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