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窗外的天儿有些个阴,两天了,伴着电视VCD放着的经典名曲《二泉映月》、《江河水》,我看了两天冯伟新近出版的中短篇小说《永远北京城》、《匹夫匹妇》,越看,越品,心情竟也如天一般沉沉的,一篇篇小说,像一道
窗外的天儿有些个阴,两天了,伴着电视VCD放着的经典名曲《二泉映月》、《江河水》,我看了两天冯伟新近出版的中短篇小说《永远北京城》、《匹夫匹妇》,越看,越品,心情竟也如天一般沉沉的,一篇篇小说,像一道道涓涓的泉,不惜一路艰难奔腾务将生命汇入江河,那悲壮的情景让人惊心动魄,让人觉悟出人生所含着的乐趣竟是一种苦苦的追求。

掩卷而思,一米八的大个子冯伟,给我的感觉怎么竟有许多的矛盾与不协调?初接触时虽神色之间无浮躁之气,但给我的感觉仍是“水”和“油”。当过警察吗?从头顶到脚跟,不像,没一点儿“豪横”劲儿。对人对事似乎不那么认真、实在,甚至有点儿嬉戏世事的味道,肯定不是重情重义的那类人儿。但冯伟怎么会在嬉戏幽默调侃中之中写出那么沉重的作品、那么发人深思的思想、那么情深义重的“人道”?看他的小说,根本不是享受,而是在“扣问”心灵,而是调动了你的全部情感和阅历,让你半天都缓不过劲来!
冯伟,本身就是一个想让我抖动开的“包袱”,于是,我便走进了他。
当我同冯伟及冯伟的朋友交谈接触、当我在冷眼观冯伟所为的一些事情中,我却又有一个截然相反的印象:冯伟心细如发、敏感如簧、视情如鸳、以文载道;冯伟亦很自负很清高很矛盾很不甘虚掷一生。但是,在市委政府这个“官儿”和“官本位思想”聚集的“大院儿”里,冯伟的政治上却很不“熟”,人们对他一部源于生活却有些稚嫩的处女长篇小说《红池》的“对号入座”,几乎使冯伟成了“哀兵”。于是,他带着伤痛从文学的瀚海跳进了商海。其实,人们不了解冯伟,不了解文学,把现实批判主义作为文学追求的冯伟,并非有意要与谁难过,他是在研究这个社会的问题,只是在长篇小说“高于生活”上,他还有些距离罢了。
冯伟搞文学完全是一次偶然。读初中时的冯伟作文不过马马虎虎,到高中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是老师的一篇命题作文《给北京科学家的一封信》成了学年级的范文,让他知道自己还有这个才能。一九七九年冯伟高中毕业,在滑石矿工作,工会、宣传、组织、会计、警察,冯伟调侃说除了计划生育和工会主席没干过,什么都干过,当然这后来都成了他创作的生活基础。没事时看了张贤亮的一篇《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捅开了他文学的“天窗”,听传达室的老头讲了一个小故事,就编成了二万七千字的小说,他拿到辽河给编辑看,虽然没发出来,却让编辑认识了一个有着写作灵气与潜力、勇气与毅力的未来作家,就给了冯伟一个短篇的任务。于是,冯伟第一篇小说《小镇上的姑娘》便登上了地区的文学刊物《辽河》。然后,他的文学之念便一发而不可收。

为了心中的文学之梦,一九八七年至一九八九年,冯伟读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一九九0年,冯伟借债四千元又去辽宁文学院深造了三年零三个月。如饥似喝般吸取的文学营养自然滋润了文学创作,冯伟的作品也如鸡下蛋般左一个右一个:一九九0年《绝舞》发在大连的《海燕》,《浮桥》发在《满族文学》;一九九一年,冯伟的《匹夫匹妇》登上了十二月号的《上海文学》;一九九二年,《炭火》发在《天津文学》;一九九三年《今天无意识》发安徽的文学杂志《清明》;一九九三年的四月,我想他简直不知该怎么乐了,《永远北京城》发在湖南的《芙蓉》,《反串》、《一只灰菠萝》发在《鸭绿江》,《乡戏》发在《辽河》……只要写,冯伟几乎没有落地的稿,几年功夫就写出三十余篇,也发表三十余篇百余万余字。在这些小说中,让冯伟最为骄傲的是发在《上海文学》的《匹夫匹妇》,当年,在辽宁文学院学习的青年作者们都有一个雄心,叫做:“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冲上‘上海滩’”。而真正冲上‘上海滩’的只有冯伟一人。那时,冯伟让众多的小说作者眼热,也引起辽宁文学界对他的关注与欣赏,省作协主席刘兆林评价:“冯伟的作品有大家风度”。

戏剧的正剧是悲剧。

冯伟的小说,也没有那种大团圆的喜剧结局,是反映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的小说。新体制尚未完善,旧体制的惯性仍在起作用,这就是中国的现实。这种小说,常常提出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或者别人已察觉却没有道出的问题,批判性很强,辣辣的。
看冯伟小说,你有多少伤感,多少沉重,你就能体会到多少哲人气,多少平民意识!你看《季卡》中不甘被人忘却、自己给自己写信却说是远方媳妇的来信以求精神慰藉的穷光棍汉季卡;你看《除夕之夜》中在灯火通明的大酒店外又冷又饿、抢了从里面走出来的一个女郎的一包食物虽填饱了肚子,最后却冻死在大雪纷飞的人工花园通道上的老盖;你看《山中那片红》中,为了摆脱穷困开山累病了住院,听说人死了去火葬场还要钱,嘀咕着“我死了可不进这里”,死了也没吃一口好东西的女人……冯伟用真实的感觉精致逼真地亦很有力度地绘出了各种活活脱脱小人物的人生追求和艰辛的生活原态,绘出了岁月的印痕、历史的斑驳、心灵的沧桑,充满了灵魂的呐喊和生命嬗变的挣扎。但这正是时代的风景画。
站在这样的画面前,我们只能默默无言:冯伟,在平淡之中揭示了沉重的悲剧内涵!
譬如《今天无意识》,真的今天无意识?不!小说中的来自不同层次的俩对夫妻在日常生活琐碎小事中不同的言与行,所表现的恰恰是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生活态度的理性意识的明确。九十年代初,这篇小说在《清明》杂志一发表,著名作家初学文就在他《无意识中的意识思索》中评价:“这个短篇一出手便引人瞩目。在我的不甚宽阔的艺术视界中,《今天无意识》当之无愧是个值得称道的闪光作品。我想我这样说并不为过。”
就冯伟来说,他更有着浓厚的平民意识,他很珍视下层人民在生活中保持着的正直善良纯厚的品性,珍视他们对生活简单却蕴涵着大道理的理解和准则。譬如《水秀》里的水秀和推煤人、《烟囱》里的老李老王、《俄罗斯酒巴》里的大鹏,他们都在以一种坦然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苦和不公,在为追求时代脚步的抗争中,发现并享受着生活中的那怕是一点点的美好。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将创作的视角投向基层群众,延伸到困难群体,用文学作品反映他们的心声,是文学的使命,亦是作家的使命。冯伟很善于从一个个看来很平凡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