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应该说,屈原被世人误读了两千多年。自从被文人奉为了神,屈原就活在了五月端午的龙舟相竞里、糯米飘香的粽子里、悠悠不尽的汨罗江水里。扩而大之,屈子情怀就成为了文人尊崇和百姓纪念的心向往之的精神皈依。那么,
应该说,屈原被世人误读了两千多年。自从被文人奉为了神,屈原就活在了五月端午的龙舟相竞里、糯米飘香的粽子里、悠悠不尽的汨罗江水里。
扩而大之,屈子情怀就成为了文人尊崇和百姓纪念的心向往之的精神皈依。那么,跳开几千年忠君思想的强力束缚的笼牢,站在当下,我们再去追思,审视那个时代以及逐渐接续着的各个时代,除了今天是赵钱明天是孙李的朝代更替之外,文化的内核也就是屈原精神的内核一成不变。我们现时代的教育也是对古代文化的选择性接续,尤其是孝与忠,这一古代奴化精神的鸦片,在当下,就像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里谈到的,一部分应该被丢到历史的垃圾堆里,而另一部分则放到药铺,为救治人类的疾痛服务,我们也应采取这样的态度,过度的愚忠愚孝也要摒弃,我们欢喜那适可而止的忠孝行为。试想,一个人陨殁了他的身体,获得的是什么,名?抑或精神导师?明哲保身有时不失为一种担当。
在这里,我无意于为屈原歌功,有的,仅仅是揭短。因为几十年的人生和故纸堆经历,使我惯于从另外的角度去解读惯常的东西。那么,屈原素来是我敬仰的文人,注意,我说是文人,而不是人,虽说人无完人,但是,我还是惯于用文人来指称。作为人,我认为屈原做得并不好,理由有三。
其一,就误却屈原一生且令他蹈身汨罗的忠来说,我们除了赞叹屈原能够如此的大义,国破而亡,追怀先主,总觉得这一举动所树立起来的精神牌坊背后是一种酸楚,为国失忠臣而酸楚,为文坛失鼻祖而酸楚,也为家失孝子贤夫而酸楚。自古讲求忠孝,完美之至则忠孝两全。而在屈原,于国尽忠,于家却无望。悲哉惜哉,在我看来,阵阵是愚忠。
其二,就文坛以及后世文学而言,我个人认为,屈原在文学上的成就远远高于其在政治上的建树,虽然我们大部分人熟知屈原以及普泛的屈子精神是屈原为国蹈身的崇高行为。在那个群雄并起政客横行的时代,很无意地开创了文学的灿烂之花,也使许多政客荒疏了文化而倾心政治,像屈原这样,既追求美政又追求人格魅力被,香草挹木兰,化为楚辞,泽被后世,开一代文风之先,慢慢濡化了两千年文化。如果,我是说如果,屈原借文学而发愤,多著文字,那么,除了多教化世人及延及后人,那么,楚辞之花应更加璀璨,开到荼蘼。
其三,就其人其文来说,其言其行,规约了后世文人以及政客两千多年,除了应获得的裨益而外,还疲敝了他们的身心,政治上追求美政,诗文上处处寄托。好累人呵。
是之罪也。
当然,以上所述,并非完全否定,只是一种爱到极处情转薄的情感的派发。无关痛痒,读者诸君莫怪。恕罪。
201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