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陵之战遗址论
作者:孤客时间:2024-11-13 13:19:01热度:0
导读:关于马陵之战古战场遗址究竟位于何处,一直是众说纷纭。在尘埃落定之后,逐渐接受了位于山东莘县境内金堤河岸脚下、大张家镇马陵村和樱桃园镇道口村之间的说法。而仍旧有持有“濮州说”、“郯城说”等一些说法的人还
关于马陵之战古战场遗址究竟位于何处,一直是众说纷纭。在尘埃落定之后,逐渐接受了位于山东莘县境内金堤河岸脚下、大张家镇马陵村和樱桃园镇道口村之间的说法。而仍旧有持有“濮州说”、“郯城说”等一些说法的人还是不甘心地各执一词,更有一些以本地古迹为荣沾沾自喜的所谓文化人推波助澜,使真假难辩,菽麦难分。我不是什么文化人,却也喜好争辩,明明是证据确凿的事情不期然被驳得哑口无言,和朋友争论处于下风而面红耳赤,故回家挑灯夜战搜集资料整理而学习,拼凑成文章准备来堵堵一些人的嘴。
马陵之战应该是家喻户晓了,发生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前,是齐国军事家孙膑利用有利地形采取避实击虚、诱故深入的战略战术大败魏军并置魏将庞涓于死地的事。这一战役彪榜史册,千百年来为人所津津乐道。两千多年过去,马陵之战到底发生在什么地方呢?学术研究的提起,让专家的争论也如战争一样硝烟弥漫。事实是,马陵之战遗址位于山东省莘县境内,这是经过充分的论证和推敲得出的严谨结论,也已经过北京大学、国防大学等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及马陵之战学术研究会研究讨论得出的论证,并已归纳到《辞海》中。都知道《辞海》是兼有字典和百科性质的综合性辞书,具有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和可靠性。《辞海》前言中说,“对学术问题有定论的,按定论介绍;尚无定论的或有争议者,则作客观介绍,概括叙述,或仅介绍现有的不同看法,尽量避免给读者以片面的或者错误的知识”。《辞海》定论首次指出马陵古战场遗址在莘县境内,以史料文献为依据,是有关专家、学者论证形成的学术共识。此外,2002年图文版文白对照《史记》“马陵之战”示意图中所标“马陵”的方位,正是莘县境内大张家镇马陵村所在的位置,也再次证明了马陵之战遗址在今之莘县。
莘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秦始置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同时莘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西邻河北大名、河南南乐,西南与河南清丰、濮阳接壤,南面与河南范县隔金堤相望。马陵之战古战场遗址就位于莘县西南的大张家镇,它东北、西南比邻濮阳和范县,在观城镇的东南方向。
从大张家镇镇政府驻地向东南四公里处金堤脚下就是马陵村,现为马陵之战纪念馆所在,马陵之战古战场遗址。莘县现在的版图由古代的莘县、朝城县、观城县全部和范县、濮县的各一部分组成。因为历史原因,马陵之战古战场遗址曾和濮州、范县一衣带水,确实曾经划为濮州、范县辖区过。可是,学说不能含糊其词和混淆是非的,现在的马陵之战古战场遗址也只能有一个“莘县说”。马陵之战古战场遗址南距旧濮州治所(今范县濮城镇)十余公里,西南距旧鄄城县治(今濮阳县)三十五公里,东北距旧范县县治(今莘县古城镇)十八公里,西北距旧观城县治(今莘县观城镇)十公里,和史籍与研究者所说的“鄄城县东北六十里”、“濮州北三十里”、“范县西南三十里”、“观城东南十八里”相吻合,历史上虽曾先后为濮县、范县辖地,但现在的马陵之战处早于六十年代纳入莘县版图。那么所谓的“鄄城说”、“濮州说”、“范县说”、“观城说”实际上和莘县说如出一辙,同为一处却“江山易主”,杂说自然不推而翻,也不足论证。
关于马陵之战遗址的争论中,鲜为人知的“郯城说”曾经异军突起过,来势汹汹,大概是出于挖掘历史资源的背景,本无可厚非。人家也不是凭空捏造的,也是根据地势、遗留的关于孙膑的民间故事、还有发现的物件,并因此摆事实讲道理,说的有理有据做的据理力争。鸭子煮熟了就是不烂嘴,铺天盖地的宣传造势直使学者和研究者茫然不知所措,这就有些本末倒置的意思了。毛泽东他老人家说过,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其实不用怎么考究,就很容易发现持“郯城说”者所赖以支撑的观点基本上不是站不住脚就是有悖于史实,或者是有悖于情理。
持郯城说者凭《战国策》中记载的“大胜并莒”一语,断定魏军东征,必经郯城东去,最后胜齐并兼并莒地。好听的说法这叫强加古人,难听的说法是无视史书记载。马陵之战起因源于魏国攻韩,齐国自后攻击魏国而救韩国。魏国恼怒齐国屡屡干涉自己的军事行动,于是用举国之兵与齐军决战。在当时的情况下,稍有常识的人都应该想到是恼羞成怒的魏军尾追齐军前进,那么走哪条路并不由魏军决定,而是看齐军朝哪个方向撤退。毫无疑问,当时遭受大军反攻的齐军必须尽快撤入本国境内,然后利用熟悉的地形智取魏军。所以,当时齐军撤退的方向只能是东北,绝不会向东经宋、楚境内撤至郯地。
再从魏军作战方面来说,向东直奔郯城,途经数国之地,又远离本土,作为主帅的庞涓应不会犯这样显而易见的兵家大忌。而只有在齐魏交界处,在自家的大门口,庞涓才敢于孤军深入,兼程追击齐军。郯地距外黄近800华里,大军浩浩荡荡,也根本不可能如史书中的说三日撤至。《战国策》中记载,魏太子申率军过外黄,徐子劝道:“今太子自将攻齐,大胜并莒,则富不过有魏,而贵不益为王;若战不胜,则万世无魏。”这段话的意思是:你现在是太子,即使打败齐军并进而将濒临海边的莒地也兼并过来,你最好的结局仍然是继位为王。如果失败,则魏国疆土不保,你为王的希望也将化为泡影。“并莒”在这里是打到海边、占尽齐地的隐语,如果理解为魏攻齐的目的,未免失之偏颇。
个别持郯城说者还认为,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可能是一回事,历史上本无马陵之战。理由出自《孙膑兵法》。按照他们说来,历史记载庞涓在桂陵之战中已经作了俘虏,怎么又可能再在马陵之战中重新出现呢?疑问看似有理,实则片面。古代作战,通常不斩杀被俘的敌方主将。庞涓和孙膑同为鬼谷子的弟子,却性格迥异。庞涓凶暴残酷,刚愎自用且心胸狭窄,尚且只将孙膑致残,不取其性命;以孙膑的胸襟,更不会将被俘的庞涓杀死。由此推断历史多可能是庞涓获释后又参加了魏、韩和魏、齐之间的战争,此事以后才顺理成章。正是因为庞涓曾经被俘被释,马陵兵败后无颜再做俘虏,故而情急自刎,也完全符合他气量狭隘的性格。如果将庞涓被俘后重新出现在战场上作为否定马陵之战真实性的证据,那么必须要找出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合二为一的充分证据,单凭推断过于单薄。当然,桂陵之战还是发生在荷泽的。历史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没什么好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