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论语》里的“士”
作者:反躬自责时间:2024-11-14 06:57:02热度:0
导读:一说到“士”,很用让人联想到慷慨赴悲歌的勇士荆轲,“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让人想到共赴国难的抗日勇士;也让人联想到隐居竹林,吟诗纵酒,豪放不羁的竹林七贤等隐士。按我们一般人的理解,“士”是有知
一说到“士”,很用让人联想到慷慨赴悲歌的勇士荆轲,“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让人想到共赴国难的抗日勇士;也让人联想到隐居竹林,吟诗纵酒,豪放不羁的竹林七贤等隐士。按我们一般人的理解,“士”是有知识的人,正直的人,豪放不羁的人,勇于慷慨赴难的人。志士仁人,杀身取义。于是,“士”在我们的心目中便高大起来,伟岸起来,光辉起来。
其实,士是古代对有文化的读书人的统称。关于“士”的定义,有人说是孔子做的。《论语》里,“士”字也出现于好几处,于是,通过阅读论语,对“士”的形象便有了个比较清晰的轮廓。且让我们看一看论语里的“士”究竟是怎样的人吧。
子贡问曰:“何如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贡问老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士,而且接二连三地发问不止,孔子则耐心解释,的确做到了“诲人不倦”。孔子说:对自己的行为有羞耻之心,出使国外不辱没君主的使命,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士了。子贡又问: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亲族中称赞他孝顺父母,家乡人称赞他尊敬兄长。子贡继续追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话一定守信用,行为一定要坚决果敢,即便是长着花岗岩一样冥顽不化脑袋的小人之辈,也可以算称得上最次一等的士了。子贡又问,那么现如今那些当官的人怎么样呢?孔子不屑地说,唉,这般器量狭小的人,哪里算的上是士呢。
以上,是孔子对于士的最确切的定义了,千百年来,人们也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士”,奉之为圭臬。
孔子的学生子路也曾向孔子请教过什么样的人才是“士”。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路问到:“怎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士呢?”孔子说:互相切磋勉励,和睦共处,就可以称作士了。朋友之间要互相切磋勉励,兄弟之间要和睦共处。因此,一个士注定是一个心胸豁达的人,一个充满仁爱的人,一个与人为善的人。他孝敬父母,尊敬兄弟,友爱他人。
孔子的学生子张对士也有自己的见解。子张曰:“士见危授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子张说:一个士人,面临危险能挺身而出,勇于献身;遇到有可得的,能考虑是否合理;祭祀的时候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服丧期间能想到是否悲伤哀戚,这样就可以称作士了。
另外,“士”注定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是胸怀大志的人,因此,他们具有一般人不具备的品质,关键时候能够献身,而成就大义。比如,人们说关云长是“义薄云天”,因此,关羽可以称作士。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刚强,因为他肩上的责任重大,征程遥远。他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岂不是很重大么?要为此而奋斗终生,这岂不是很遥远么?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说:有志之士,仁德之人,绝不苟且偷生去损害仁德,只有勇于献身去成全仁德。
通过孔子和他的学生对于士的定义和解释,我们知道,要成为一个士的要求是很高的,一般人不容易做到。但是,有些人即便做不到,也自以为自己是个“士”,于是,孔子和他的学生对于假“士”,也提出了标准。让我们衡量他到底是“真士”,还是“假士”。比如,有以下现象的,就不是真正的“士”了。如: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不足与议也。”孔子说:一个士人有志于追求真理,但却把穿破衣服,吃粗粮看做是耻辱的事,这样的人就不值得跟他探讨真理了。意思是,这样的人不是真“士”。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孔子说:一个士人若是留恋舒适的家庭生活,就不配称为士了。
论语里,还记载了八位贤士。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这是被孔子认为是最高尚的八位周朝的士人。
孔子所提出的诸如“君子”,“仁者”、“智者”、“勇者”、“士”等,都是做人的很高的境界。一个人,不做艰苦卓绝的、持之以恒的努力是不可能达到的。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行百里半九十的人居多,而坚持不懈,努力追求最高标准的人很少,于是,真正的“士”也就很少了。但是,古今中外那些真正的“士”们犹如一座座人生的灯塔,也恰如星空中的北斗,为我们做人做事指明了方向,让我们仰望,让我们尊敬,也让我们仿效。
二〇一二年九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