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目全非的历史
作者:冥庆时间:2024-11-16 06:38:37热度:0
导读:历史是对观察有误的事实所作的无根据的叙述,并且混杂着对思考结果的解释。——勒庞最近我发现了一种有趣的读史方法:找两本描述同一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书比较着读,你会得出一些很有趣也很令人沮丧的结论。对于
历史是对观察有误的事实所作的无根据的叙述,并且混杂着对思考结果的解释。
——勒庞
最近我发现了一种有趣的读史方法:找两本描述同一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书比较着读,你会得出一些很有趣也很令人沮丧的结论。
对于书的选择有些要求,否则就失去了比较阅读的意义,以我所读之书为例,从国内众多关于毛泽东的传记作品中随便选一本,另一本我读的是一个旅外华人写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相信这本书应该有很多人读过了吧,虽然国内买不到,但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从网上下到电子版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我无意褒贬死者,我知道我的父辈祖父辈中相当部分人对毛怀着真诚而热烈的爱戴之情,引述书中的内容只会引发一场危险而难以产生结果的争论,对毛的盖棺论定远非其时。我只是想借这个例子阐述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看到的历史远非事实,甚至与事实南辕北辙。出于政治的社会的时间的客观原因和个人的主观原因,历史已经被篡改的面目全非,在某种程度上历史著作不会比文学作品更真实,唯一的不同仅仅是前者言之凿凿,后者打着本故事纯属虚构的标签。从这个角度上说研究历史是一件徒劳的毫无意义的事,无论你如何努力,你得到的不是事实,也远非真相,而只是胜利者或者失败者想让你看到的部分事实或者纯粹就是故事。作为一个历史专业的学生,这让我感到沮丧,幸好我并没有准备研究历史。
我们是否有可能了解到历史的真相?在这一点上,我很悲观。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贪婪的胜利者并不满足于获得生前的地位与荣耀,他们还想甚至更想让他们的声名留于后世,于是,史书完全按照胜利者要求来写,这样的史书你能相信吗?失败者的史书一般是存留不下的,即便存留了下来,也并不可信,只要带了感情色彩,历史就成了一件可以随意改变的玩物。由于这些原因,我们对历史真相的渴求只能寄希望于能够秉笔直书的史家,然而这又有多大的可信度呢?姑且不论这类史家之难得(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这样的史家又有几位,且大多下场悲惨),然而他们写的历史就可信了吗?如果他写的是自身时代之前的历史,那他自己都未必了解历史的真相,又如何让我们了解?如果他写的是他所处的时代的历史,就更值得怀疑,原因很简单,想想你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相你了解多少你就明白了,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做出判断更加困难,“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我们都知道文革是错误的,但如果身处那个时代,如何保证我们不是施暴者中的一员,他们与我们是一样的一群人。能够对自己时代做出准确注解的人都是先知,要求一个史家兼具先知的智慧,这样的人,几希。再有就是语言的因素,同代人之间还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后代人读前代人的史书,就难免会有语义上的麻烦,后代人总有意无意在用自己时代的观念语言解读前代,如何保证后代人解读的正确性?语言总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同样的语言在不同的时代代指的也许是截然不同的东西,同样的语言,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气,也会产生不同的意思,所以任何一点细微的差异都会导致误读。隔的时代越远,解读的可信度就越低。上述任何一点都足以造成对历史的误解与误读,何况这些因素相互交叉相互作用,注定了历史的真相是不能被解读的。
其实历史从来就不是为保存事实而存在的,历史只是为人的需要而存在,尤其到了近代,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历史被随意篡改,各取所需,事实成了一个可笑的存在。篡改历史,自古如斯,虚构历史,于今为烈!
面对浩如烟海真真假间的史书与史料,哪是事实,谁在说谎?我能相信谁,我该相信谁?今后读史,只能当故事来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