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产品质量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核心因素,是推动企业不断前进的动力来源,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强大支柱。如何提高产品的质量,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科学命题。制造企业的产品诞生过程,漫长而复杂。它不仅是企业各部门紧密配
产品质量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核心因素,是推动企业不断前进的动力来源,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强大支柱。如何提高产品的质量,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科学命题。
制造企业的产品诞生过程,漫长而复杂。它不仅是企业各部门紧密配合的成果,还是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结晶。一直以来,作为企业的主人翁,作业人员总是影响产品质量的最显著要素,如何培养其质量意识便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有针对性的培训必不可少,对培训效果更要进行核实,避免鱼目混珠。部分企业开展的培训较为系统化、层次化,也有针对性,但对培训效果的考核机制尚不完善,需要加以改进。其次,规避生产线上的直接师徒制,完善新手上岗管理。大部分企业的生产线普遍存在师傅带徒弟的现象,不是辅以指导与点拨,而是习惯与经验的全盘灌输。这种师徒制最大的优点就是使新手容易上路,一个师傅可以复制好几个徒弟,方便快捷。但它基本上脱离了一个中间环节——对作业文件的了如指掌,不仔细学习作业规范,而直接依葫芦画瓢,似乎有模有样,却是牛头不对马嘴。最终会导致徒弟崇尚经验相传,一批又一批,都难再接受甚至排斥新的改进作业。同时,对于作业文件描述的细节方面,单凭口传心授,一时也很难领会,务必对照文件亲自动手实践。师徒之间传授的应该是合理化建议,而决非偷工减料。再次,牢牢树立以顾客为导向的观念,将促进顾客满意贯穿整个质量管理活动之中;持续引入先进的管理思想,积极应用到质量管理之上。一些企业的管理思想也较为丰富,在生产线上应用的有“看板管理”、“目视文件”、“质量巡查”、“记录作业”等,但对于作业文件的持续更新与产品制作中防错技术的推广还存在漏洞,需要大力提倡,并逐步落实。
质量意识有了,质量工作便容易开展了。结合生产线实际,提高产品的质量可以囊括为“入出监控,精细过程”。“入”即原材料,所有制造企业的供应商质量控制都需完善,做到精益求精;质保部检验与生产线原材料管理间应架固桥梁,加强沟通。“出”即出货成品,对企业的包装出货组,不只是观其任劳任怨,应投入更多的关怀,加以重视。“精细过程”即严格控制生产工艺过程各个环节,作好真实详尽的记录。生产可划分为一道道工序,工序可设置一处处管制点,不断细化,主次分明。突出关键易错工序,加强控制;不放过简单工序,注意细微变化。产品工程师要强化作业文件的书写,简明规范;生产工艺的制定或更改必须有评议流程,不能人云亦云;组长排产合理,尽可能避免突击性生产,降低质量事故发生率;操作人员提防口头授意,要按章行事,切不可唯汝有才,别出心裁;建立并完善“三检”机制——自检、互检与专检相结合,配以质量事故问责处罚制,设置重重关卡,一一把守,将质量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近来,一些知名的企业也频频爆发特大质量事故,确实给全社会敲了一记沉重的警钟,在令人疼痛之余发人深思。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总是医者善意的药方,况且治疗的成本会远大于预防,质量亦如此,应高度重视事前控制。诚然,在各制造企业内部,对于已发生的小的质量事故,要借助网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公布引发的根源,并总结出优秀的规避方法或解决方案。全体员工要从质量事故中吸取惨痛的教训,跌倒了再爬起来,擦净尘土,一路平安的走下去,莫又跌倒在同一个地方。特别注意地是,重大的质量事故是连一次也不允许有的,因此更需要作好全面且必要的预防措施。
对于产品质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始终可以肯定的是,产品质量绝对无小事,你我千万不可小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