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许多人刚刚上班,过来人总会告诉他,多长点儿眼力价。俗话说,不打勤的,不打懒的,就打没长眼的。相反,长点儿眼力价,给领导倒杯茶,让个座,看哪儿脏了打扫打扫卫生,一定会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这就叫眼力。
许多人刚刚上班,过来人总会告诉他,多长点儿眼力价。俗话说,不打勤的,不打懒的,就打没长眼的。相反,长点儿眼力价,给领导倒杯茶,让个座,看哪儿脏了打扫打扫卫生,一定会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这就叫眼力。当然,眼力运用的范围很广,绝不仅是这些方面。眼力还有一种说法,也叫看事儿。有眼色,会看事儿,这是每一个社会人、职场人的必修课。当然,这种看事儿、察言观色的能力也有高有低,也许非要经过一定的磨练,才能出师,自己得心应手,大而化之。

许多读书人就缺眼力,就好像缺少其他的社会技巧一样。因为眼睛总是看书本,看那些一行行的文字,领会一层层的思想,不说自己变得僵化了吧,总也是变得有些迟钝。见风使舵、落井下石是不会,连察言观色,说话听音儿都不会,难怪在社会上玩儿不转,混不开了。时常听到在社会上驾轻就熟的人物,臧否那些书呆子,怎么迂腐,怎么木讷,不会看事儿,不会说话。言外之意就是自己可是会看事儿,会说话,自己可是成熟的人。成熟不成熟难以定量分析,但有一点却可以说,即使眼力再好,眼前见识再大,也不能说你就一定成熟。影响成熟与否的因素多了,但至少除了眼力之外,还有一层见力。

老子云:见曰明。解释是,看到把握了本质,才叫做英明。纪伯伦说,神还在人的灵魂中植入了一只眼睛,使人能看到看不到的东西。这都是古人贤哲的言论。见力之说就由此而来。这是什么呢,也许就是一种思想的能力和洞察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体会那些隐藏在事实中的深层机理。读书也许会丰富思想,但读书却不能直接培养和强化这种见力。见力的获得,在于观察的细密和思想的通达。洞若观火,慧眼识真,这是人们对于见力的总结。人是什么样的人,事是什么样的事,在平常的眼光看来,是一回事;在经过深入的洞察之后,又是一回事。

有人不服鲁迅的写作,但直到现在,也没有人写出像《狂人日记》《阿Q正传》这样的小说。为什么鲁迅的作品这么一针见血,直透本质,直透中国人的精神顽疾呢?这不能不说与鲁迅的深入洞察和思考有关。不论是文化创造,还是知人应事,能不能抓住本质,抓住底蕴,关键在于这个“明”字。所以老子说的“见曰明”,正是从另一个角度说出了一种更深入的观察力。职场上,社会上,纷纷纭纭,千姿百态,气象万千,谁也没有参谋随时随地告诉自己,什么是真,什么是伪,什么事什么人可以相信,什么是什么人那是忽悠。这时,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自己深入洞察的见力。读书少的人思想常常不够通透,读书多的人常常又看不清纷纭的现象。职场上的小年轻机灵聪明,有眼力,会看事儿,但也保不齐那天会跌跟头。因为太机灵的人往往缺少思考和思想,不能深入的洞察。职场和社会看来平平常常,但是没有明达的人,却难以得其门而入,于是自负的机灵虫们也只得徘徊在登堂入室的门外了。

在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既有眼力,又有见力,那该多好。那么好吧,就请你静下心来,平平常常的,慢慢的琢磨和修炼吧。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许这也不过是纸上谈兵的说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