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段非常特别的时期,出了一群非常特别的人。但正是有了这段历史和这些人才使中国的文化显得熠熠生辉,丰满动人。那是一个多事之秋,三国纷争,八王之乱,十六国逐鹿中原……在那个烽火连天,金戈铁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段非常特别的时期,出了一群非常特别的人。但正是有了这段历史和这些人才使中国的文化显得熠熠生辉,丰满动人。
那是一个多事之秋,三国纷争,八王之乱,十六国逐鹿中原……在那个烽火连天,金戈铁马的岁月,政治高压、思想禁锢的年代,多少名士俊杰报国无门,反引来杀身之祸。于是清淡之风应时而生,儒道佛三家互为交融,学术思想被推入又一个高峰,虽然少了许多经世济国的良才,却多了一群才思风流的高士。“魏晋风流”凝成一种独特的风格,照亮了历史,也影响了后世。
“魏晋风流”是一种极具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兼“玄心,洞见,妙赏,深情”于一体,用言行、诗文、艺技等方式使人生艺术化。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等人,就是具有这种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他们颖悟、旷达、真率,不为名教所缚,不为礼法所拘,虽然在对待名教与自然的态度上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的本真与性情。这是一群游离儒家道统之外,却又主宰了一个时代意识形态的精神的大人与思想的巨擘!

随着汉朝君主统治的日益加强,儒术独尊之后,儒学渐渐走向自己的反面,繁琐的训释加上谶纬神学的迷信光圈,紧紧地禁锢着士人的思想,而外部的纷争也加快了腐朽王朝的崩溃。所谓“时势造英雄”,在这样的乱世中,一些有志有识之士发挥作用,他们像惊涛骇浪一样冲击着朝廷的陈腐和丑恶,以陈蕃、李膺为代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一种与汉代统治思想大相径庭的新精神、新人格,为魏晋清谈名士的出现,新风度的建立健全,起到了先驱启蒙之作用。陈蕃对强权的抗议,李膺对宦官的打击,引发了“匹夫抗愤,处士横议”的浪潮,兴起品评公卿、批评政治的风气。历史上称之为“女幸(左女后幸)直之风”。这时的清议已经是清谈的开始了。然而庶人自由议政与君主专制的冲突在所难免,一场“党锢之祸”酿造了名士的悲剧。李膺、杜密、朱寓、刘儒、范滂等百余人惨死狱中。党人清议虽被镇压,但黑暗的政权愈发激起了人们强劲的结党议政的浪潮。而另一边,一批守死善道的儒士们却在用另一种方式来对抗朝廷。如郭太、徐孺子等。孔子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逊)。”郭太深谙其中道理,于是他退出政治,闭门教书,培育了一大批才子学士,并带领他们走上一条较为安全的道路。在这条路上可以不与朝廷合作,在讨论学术中发泄愤懑,在教育士子中发挥作用,以完成善德与善道的理想,实现儒士的社会价值。《中国思想通史》中说:“禁锢了的清议,不得不开始转向,另求出路,其结果是清议转而为清谈……其间转向契机,实应从郭林宗讲起。郭虽善人伦,而不危言核论,实开清谈之风。”政治的高压与黑暗,儒家的涣散与解体,道家的重新复苏,士人崇尚自然与性情,在这多重因素下,使得清谈兴起,玄学滥觞。

慷惯磊落的建安风骨。
“魏晋风流”自“建安风骨”开启,以曹魏集团的“总裁”曹操为揭幕人。作为一代文学家,曹操以其卓绝之才开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
《明诗》篇云:“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趋;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建安时期是才人辈出的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名士,他们的创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慷慨悲凉、骏爽刚健”之风格,史称“建安风骨”。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其代表。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曹操当年征讨乌桓,凯旋经过昌国时所作的名篇《短歌行》,诗中歌咏了他一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名士的渴求与友情。当时名士地位和清议人物权威日益增高,曹操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和威望,自不敢小觑名士。在曹操穷困卑微时,他得知许劭清议名望甚高,便常带上厚礼讨好许劭,请求他为自己做些评论。许劭向来鄙视他,便给了他一句:“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却闻言大喜,因为自此得了英雄的称号。
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伟大的文学家。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戎马倥偬之余不废吟咏,创作了很多流传千古的诗歌。王沈《魏书》中说他“文武并施,御军十余载,手不释书……”钟嵘《诗品》中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在《蒿里行》诗中曹操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只是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曹操的诗作中并不多见,曹操的诗更多体现的是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步出夏门行》便是其代表作。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二解“冬十月”、三解“河朔寒”,写归途中的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是这种贯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使得曹操最终称霸天下。
曹操在诗歌上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建安作家以及从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他们拟作的大量乐府诗,都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曹操逝世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代汉称帝,改国号魏,为魏国的开国君王。曹丕也喜好文学,一生著有集二十三卷、《典论》五卷、《列异志》三卷。陈寿在《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中这样评价他:“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可惜曹丕无旷大之度,终不成古之贤主,而其残害手足之行径更为后人所不齿。“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其弟曹植以诗发出对他的控诉。较之曹丕,曹植在文学上愈发显示其天赋异禀,曹植10岁余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