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以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为背景,写一部反映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小说,是永兴先生心仪已久的夙愿。生活是艺术之源,黑土地是永兴先生创作的底蕴。“百年沧桑话四平”,英雄城的风土人情、名人掌故尽收其眼底。穿过历史
以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为背景,写一部反映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小说,是永兴先生心仪已久的夙愿。
生活是艺术之源,黑土地是永兴先生创作的底蕴。“百年沧桑话四平”,英雄城的风土人情、名人掌故尽收其眼底。穿过历史的烟云,踏着时代的足音,永兴先生一直以文人的眼光观察着红嘴,以作家的直觉审视着红嘴,“神州第一屯”的角角落落都遍布着他的足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耕耘总会有收获。笔走龙蛇,洋洋洒洒47万言的长篇小说《杖子柳》终于水到渠成。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以说,“神州第一屯”这片神奇土地燃起了永兴先生创作的激情,激起了永兴先生创作灵感。时事造英雄,是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把红嘴及千千万万个乡镇企业引向成功,是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把有胆有识的农民塑造成企业家。绿柳成荫,《杖子柳》展示的是农村改革变迁的多彩画卷。万绿丛中一点红,小说中勾画的“绿园屯”,塑造的“陆志明”,是现实的浓缩,是艺术的升华。
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包产到户和乡镇企业是农民的两大创举。尤其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更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然而,几千年的华夏农业文明积淀了太深的农民情结,长期以来的农村农业、城市工业的二元经济结构划出了一条鸿沟,工人做工、农民种地仿佛天经地义,推行农村工业化谈何容易!开启民智,舆论先行,希望的田野唤醒了新闻记者的良知。
顺时而动,改革需要先行者。摸着石头过河,一批率先觉醒的农民找到了自己的感觉,闯出了一条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希望之路。雄关漫道,先吃螃蟹的农民企业家尝到了甜头,也吃尽了苦头。在鲜花、掌声与责怪、讥讽的交响曲中,他们任而东西南北风,始终坚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永远是硬道理”。路在脚下,他们的酸甜苦辣,他们的荣辱兴衰,留给文学家们写也写不完的话题。
看了很多农村改革题材的文学作品,总觉得言有余而味不足。许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乡音难改,乡情最亲吧,读了永兴先生的乡土小说,倍感解渴,倍感亲切。方言,哩语,大土话,俏皮嗑,都是真话、实话,可谓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雅俗共赏。善即善,恶即恶,嘻笑怒骂,憎爱分明,内心的读白跃然纸上。正如永兴先生小传中所写:“既热烈地拥抱着所爱,也热烈地攻击着所非。”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是他内心性格的真实写照。
小车不倒尽管推,关东汉子总有股九牛拉不回的犟劲。永兴先生对文学创作的痴迷令人叹服。当过插队知青,做过铸造工人,但他从未放下手中爬格子的笔,坚信自己是做文人墨客的料儿。步入新闻记者行列,他如鱼得水,从此笔耕不缀,陆续集结成书。进入不惑之年,永兴先生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推出了《喋血四平》,出版了《哥们儿姐们儿》,仍不满足,又把《壮怀唱大风》、《杖子柳》献给了家乡的读者。
白山黑水,松辽沃野,出名的不仅仅是关东三宝,更有东北人特有的脾气、秉性。敢闯、敢试、敢干,莽苍苍的黑土地从来不乏拓荒者。鲁迅说得好:其实地上本没有路,只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改革攻坚需要更多的拓荒者,惟此才能踏平坎坷成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