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这些天,关于捐助和感恩的话题已经成为各媒体和论坛热议的焦点。看过相关报道之后,我很想问资助者一声:你如此作为,目的何在?既然选择了资助对象,那么你对受助者的家庭状况,经济能力以及个人品行也就有了一定的
这些天,关于捐助和感恩的话题已经成为各媒体和论坛热议的焦点。看过相关报道之后,我很想问资助者一声:你如此作为,目的何在?
既然选择了资助对象,那么你对受助者的家庭状况,经济能力以及个人品行也就有了一定的了解的。何况,在你掏出自己的钱准备资助某个学生的时候,相关的职能部门和政府机关也对你的受助对象进行过调查核实的。你的资助资金的使用状况在进入学生个人账户的过程中不存在任何的作假和欺诈行为。也就是说,你的资助对象确实是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人。可是你们在没有任何约定的情况下忽然提出,你们有感于学生不知感恩,悍然取消了贫困生的“受助资格”,理由只是他们受助一年,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这话我相信,写信、打电话这样平常的交流手段都没有发生过一次,何谈向资助者点头哈腰说谢谢呢?说到这里,我想再问资助者:你就特别看重这一声谢谢吗?你对感恩有着迫切的需求吗?你在媒体上大肆宣扬你的“委屈”又出于何种用意呢?
说到这里,我们就有必要来分析一下资助者和受助者双方存在的心理症结了。我不怀疑人们普遍的善良的心。资助者能够拿出自己的钞票来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是难能可贵的,可是一旦摆出一付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架势,势必会让受助者受不了。即使他得到你金钱上的资助,但他的内心里对你不会产生任何好感,甚至于对你产生反感。因为在这个施与受的过程中,双方人格上是不平等的,受者有一种被当成乞丐的感觉。不仅如此,这种资助还往往要通过一种仪式来完成,这种仪式还要经过媒体粉饰后闪亮登场与广大的读者或观众见面。这时,资助者以一种骄横和不可一世的形象出现,而受助者就会产生一种被剥光了衣服游街示众的感觉。贫困的人竟然连做人的尊严都没有吗?富人特别需要用贫困者的伤痕来为自己慈善的外套做点缀吗?如此,资助者的形象扫地,受助者的颜面不存。这算是一种怎样的慈善义举呢?当这种宣扬慈善义举的方式一再流行,我们社会构架的诚信、良知、爱心、互信等道德体系将在贫富者的不信任之间发生严重的倾斜。不要把感恩当做一种需要得到多少回报的量具。感恩是发自心底对付出者的敬重,感恩是由衷的对整个社会的友善回报。难道一个电话,一声谢谢,一封感谢的信就能诠释所有感恩的内涵?真不知资助者的举动是出于慈善还是名利。
感恩也是有条件的。当学习知识成为一种负担必须要贫困者付出做人的尊严来用一种虚伪的形式表达感恩的话,选择沉默我想应该是他们对资助者不妥做法无言的反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学有所成,经济好转,条件允许的时候,这些曾经受到社会慈善事业雨露滋润的人群谁敢说不会成长为慈善事业的新生力量呢?只是因为他们不会阿谀,不会花言巧语,不会虚伪作假就武断的认为他们不知感恩。资助者的这一动机和做派不知会给多少受助者的心灵蒙上沉重的阴影。难道资助者打着慈善的幌子就是要得到这样的缺少信任,没有真诚的所谓感恩?然后沉浸于沾沾自喜出风头,摆阔气的自我满足中。这样,慈善事业的令名岂不被这些有钱人的龌龊念头玷污了。毕竟慈善义举不像生意场中的投资会产生利润。想沽名钓誉的投机者在这方清静之地搅起无数风浪,实在是对慈善事业的玷污。
捐助者的目的和行为直接考验着我们的社会道德。把一些背离慈善事业的作为附着于慈善的行动中将会对慈善事业的公信力造成严重的伤害。资助者对受助者的强迫感恩和悍然处置的做法,其恶劣影响恐怕是我们无法估量的。还是请那些伪慈善家远离这块慈善的清静之地吧,别把这里作为你们收割名利的“打谷场”。

200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