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剧中丹麦王子为父亲复仇的故事取材于1200年的丹麦史。《哈姆莱特》写于17世纪初,该剧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莱特为父亲复仇的故事,真实地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剧中丹麦王子为父亲复仇的故事取材于1200年的丹麦史。《哈姆莱特》写于17世纪初,该剧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莱特为父亲复仇的故事,真实地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社会的真实面貌,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都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下面我就浅略的说说我对《哈姆莱特》这部伟大的著作的一些见解。
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对充满隐患和混乱的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剧本一开始就描写了丹麦动乱不安的社会局面,人们普遍感到了世界末日的到来了。莎士比亚在剧中通过“颠倒混乱”的人的生存环境的描绘,不仅揭露和批判了当时英国和欧洲的社会事实,而且指出了一味强调个性解放、放纵人的欲望对社会和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危害性,作者在对“颠倒混乱”的社会表现出深深忧虑的背后,流露着对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呼唤。
在人物塑造上,《哈姆莱特》着重通过矛盾冲突的描写揭示了人物的深度。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悲剧之所以感人主要是由于悲剧冲突的存在。在冲突中展示了主体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不满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让读者从中认识了我们的存在危机,人的本质力量由此得到展现。哈姆莱特在复仇行动上的犹豫,既使这一形象显得复杂而深刻,又使之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同时还因为对之犹豫之因的解释众说纷纭,又使这一形象带上了神秘的色彩。《哈姆莱特》的悲剧性主要表现在性格的缺陷上,是性格悲剧。我们可看到哈姆莱特多疑、犹豫。他一回到丹麦王宫,在一道又一道冲击波的打击下,就敏感地意识到在这“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鬼魂揭露实情,遂立志杀奸王为父报仇。可鬼魂一走,他便迷惑了,说什么要弄清事实,延宕了杀奸王的时间。在剧中弄清实情——鬼魂所言非虚,仍未立即杀王,而“还要到母亲那儿去一趟”。结果误杀了波洛涅斯,造成悲剧的进一步扩大。直到比武负伤力杀奸王这一整段时间,他没有下决心坚决地做过一件事。自杀怕教律的惩戒,报仇怕错杀,已下决心杀奸王,又怕便宜了他——“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哈姆莱特多疑、犹豫,延宕时机,最终命丧黄泉。
哈姆莱特的悲剧深刻说明了他作为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局限性,在那样的时代中,反动势力过于强大,美和丑是颠倒的,人文主义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先进人物的斗争必然遭到厄运,他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所追求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太过于沉重。那么,精神的强力打压和个人的不公平待遇肯定是难以忍受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心造成了他精神痛苦的无比复杂。另外,哈姆莱特的局限性更突出地体现在他脱离群众,只想孤军奋战的依靠个人力量来改造社会,他自始至终只想到了自我,虽然他具有无比的智慧和理性,但独自负担重任是不切合实际的,脱离他人、甚至可以说脱离群众面对强大的恶势力,没有不失败的。哈姆莱特还是一个明显的宿命论者,直到斗争的最后阶段,他还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决定人的生死胜负,他被旧的思想给束缚了,这样的重担使他在斗争中贻误战机,消极被动。
《哈姆莱特》在艺术上也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出于展示人物心灵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莎士比亚十分善于运用内心独白这一艺术手段,《哈姆莱特》在这方面历来受人称道。哈姆莱特的多次独白,就表达出他对社会与人生、生与死、爱与恨、理想与现实等方面的哲学探索,披露出他内心的矛盾、苦闷、困惑、迷惘和恐惧等多方面的心里内容,有效地刻画了人物性格,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在情节结构上,《哈姆莱特》突出地表现出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性于丰富性的特色。在创作方法上,《哈姆莱特》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重性。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哈姆莱特》这部伟大的著作,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它不仅仅是哈姆莱特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和整个时代的悲剧,从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