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泉和墨写“离骚”
作者:烧手时间:2024-11-22 13:10:54热度:0
导读:“怪石与丛棘,留之伴香祖。可叹所南翁,画兰不画土。”这是清末民初的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吴昌硕,在一幅署名“缶道人”的兰花画卷中的题画诗,表达了作者画兰思念南宋遗臣郑思肖的殷殷之情。郑思肖(1241~13
“怪石与丛棘,留之伴香祖。可叹所南翁,画兰不画土。”
这是清末民初的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吴昌硕,在一幅署名“缶道人”的兰花画卷中的题画诗,表达了作者画兰思念南宋遗臣郑思肖的殷殷之情。
郑思肖(1241~1318年),原名少因①,南宋亡后改名思肖,字忆翁,号所南,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祖籍连江县透堡东导村(今为塘里村)。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其父郑震携家眷出闽,定居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又举家徙居苏州。思肖于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诞生于杭州西子湖畔,自幼随侍父侧读书,家庭影响甚深,从小就懂得砥砺气节,14岁即中秀才,并开始游学四方。后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宏词科,授和靖书院山长。他“博学多技能,为文不以草”、“刚介有志节”,身处乱世,以国势凌夷为忧。南宋咸淳间国势危如垒卵,咸淳五年(1269年),思肖以太学生身份,向朝廷献策抗敌,因“语切直,犯新禁”当权者摒而不纳。
宋亡后,郑思肖隐居苏州承天寺,潜心创作。在其后半生长达四十年凄楚的遗民生活里,他始终保持民族气节,立誓不做二臣,不当元朝顺民而改名“思肖”,寓意“思赵”;字“忆翁”,寓意不忘祖宗故国;号“所南”,亦寓意“南”乃其安身立命之所,决不面北臣事蒙古族;平时坐卧必南向,岁时伏腊必向南野哭;誓不与北人来往,闻北语,就掩耳急走。居室匾额题为“本穴世界”,以“本”字的“十”加在“穴”字当中,即为“大宋”二字。他作《大无工十空经》,“空”字无“工”加“十”亦为“宋”字,即《大宋经》。对仕元官僚,尤为恨之,拒绝往来。当时颇负盛名的书画家赵孟頫曾慕名前往拜访,思肖“恶其宗室而复应元聘”,憎其无气节,始终拒绝见面。
兰花作为传统国画题材中“四君子”之一,是中国花鸟绘画的座上常客。兰花虽为一种植物,可对于文人画家来说,兰却是一个文化的符号,是他们表情达意的一个载体。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文人画家的眼里,兰即香草,象征着一种理想,它可以作为一种操守和德行的追求的表示物,也可以作为一种美感的对象化。文人多绘此类,以寓意清高、有节,坚韧挺拔的象征。兰花最早的作品大约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苏轼的《兰竹苍涯图》,之后频频出现于历代画家笔端。宋末元初,中国有两位画兰名家,一是赵孟坚(1199~1267年前),一是郑思肖。两人皆以善于画兰,而又忠贞不屈而闻名于世,古人评述“赵孟坚绘兰之姿,郑思肖传兰之质”,故有“兰出郑赵”之誉。他俩所作的春兰图,是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年代最久的兰花画卷。自赵孟坚、郑思肖开始,兰花就成为忠贞、高尚、洁净的象征,受到国人的喜爱。
在郑思肖众多绘画作品中,存世的很少,今仅存有四件传为郑思肖的《墨兰图》卷,皆为纸本水墨。其中两幅为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及美国耶鲁大学收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本的这帧纸本《墨兰图》》(图1)是一幅水墨写意画,纵25。7厘米,横42。4厘米,作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画面之兰两株相对,中抱一花,茎短花幽,但有舒展之姿,这就更显其清雅馥郁的气质和经久不凋的活力。此卷全用焦墨画出,笔法老健,刚利如剑,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此画右自题诗云:“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画上钤有“求则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万古”闲章一方,对这件花卉作品的内在深意起了“点睛”作用,反映了画家的品格。左画中附记:“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一卷。”“丙午”为公元1306年,当时宋亡已二十六年,思肖年近七十,早已是生活在元代的南宋遗民画家了。思肖所有《墨兰图》诗画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正是他晚年这种深沉情感的写照。据《梧溪集》记载,当时郑思肖隐居画兰,名扬姑苏,某一县官向思肖求兰画,郑思肖答之:“兰花品性高洁,唯有德有才之人才配与之为伍。”此官听出弦外之音,大为恼火,眼见求画不得,便以“赋役”为胁,妄图强迫他作墨兰图。思肖铁骨铮铮,对此怒不可遏:“头可断,兰不可得!”县官无奈,只好把他释放了。郑思肖这种遇强不屈,耿直不阿的精神,后来一直被世人所敬仰。
郑思肖平生作墨兰数量甚多,大都题有隐晦曲折或者豁达明朗的诗文。现藏于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的另一帧纸本《墨兰图》(图2),图中所绘兰为一株一花,墨色淡雅,叶片细长瘦韧,孤傲地伸叶吐蕊,表现出一种冷清绝俗之风韵。画面自题:“一国之香,一国之殇,怀彼怀王,于楚有光。所南。”此图为长卷。国土沦丧的悲愤心情,因言语难以追其极,于是通过一丛奇特的无土兰花,作了贴切的表述,可谓郑思肖艺术匠心与思想感情的巧妙融和。本来利用花木诸如四君子傲霜耐寒的自然特性,作为寄情遣兴的依托,以比拟人的品德和气质,这是花卉创作由来已久的构思。至元代,由于异族的压迫,这种创作方法的施用,才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画家们常常将梅兰竹菊人格化,以表达自己难以尽言的内心感情。作为南宋遗民画家的郑思肖,是擅于运用这种技法的。正如他在题兰诗中所说的“皆险异诡特,盖所以输写其愤满”那样,他的无土裸根兰花与其诗文一样,都寄托着“故国之思”、“亡国之音”的深沉感受,表明其对异族统治的反抗。盛唐著名诗人崔颢诗云:“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爱国之思,爱国之痛,是人世间最能相通的最神圣的感情。而这种爱国之痛,在一个文人的身上,只能体现在他的一举一动和书画之中。
郑思肖还画过长丈余、高五寸的墨兰卷子,天真烂漫,超出物表,同样也有题诗:“纯是君子,绝无小人,深山之中,以天为春。”他所作的兰花,无土无根,飘在空中。据《遗民录》载,他“精墨兰,自更祚后,为画不画土,根无所凭借。众人皆惊,疑惑不已,人问其故,答曰:‘土为番人夺,忍著耶?’”可见,郑思肖作墨兰决不是闲逸之中的笔墨游戏。他作画,试图立意于奇特的墨兰形象,表达自己对南宋沦亡的内心苦衷,抒发自己身处逆境而绝不相类的品格情操。
郑思肖平生擅工画,尤精墨兰,兼作墨竹。他的创作,运思立意多取兰竹花木傲霜耐寒的自然特性,以寄托他幽芳高洁的情操,以及于宗邦沦覆之后不随世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