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服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不仅仅是蔽体御寒之物,它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汉服,它展示的,不仅仅是自身的图款;它承载的,也不仅仅是本身的重量。丝丝线
服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不仅仅是蔽体御寒之物,它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
汉服,它展示的,不仅仅是自身的图款;它承载的,也不仅仅是本身的重量。丝丝线线间,中华的礼仪伴衣袂轻挥展现,华夏的文化随裙裾飘转传承。
汉服体系的存在占据华夏文明发展的四千多年,它作为中华礼仪的载体,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及儒家的仁义思想,承载了我国自古的文化内涵和礼仪体制。
在大量清宫剧充斥荧屏的今天,很多人大概对于古装的概念多停留在旗装的印象中,然而在我看来,任何在眼前漂浮躁动一时的服饰或时装都比不过深深扎根在我心底那广袖飘飘、衣裾渺渺的汉服。
在华夏几千年的文明中,多少朝代更迭,出现过多少民族服饰,作为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汉民族来说,汉服毫无疑问是汉族人民的衣冠之根、礼仪之本。在清军入关前,我们日常衣着一直是以汉衣冠为本,追溯其源,在秦汉之前其实汉服已经具备基本形式。自黄帝始,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历经汉人王朝对周礼的继承,象天法地形成的礼仪衣冠体系,至明末的四千多年里,汉服装饰了炎黄子孙,承载了华夏文明。
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现在,在我们上网看新闻的时候常会因为我国的一个意图包揽世界文明、占据古今文化的“邻居”的一些言辞而愤怒,然而当我们想要去争辩、想要去反驳时,却不能畅快淋漓,有时甚至会自行惭秽。原因何在呢,因为不了解。举一个影视方面的例子,韩国电视剧中的中国明朝人,上至皇帝官员、下至黎民百姓,衣着可谓乱七八糟、满汉全席,其目的就是为了说明中国人没有自己传统正规的服饰,而他们自己则穿得周周正正、有规有矩。我们很生气地想要说他们是剽窃,但是打开电视会发现我们自己的电视剧却十分配合别人,且不说清宫剧的泛滥成灾,就单看反映清朝之前的那些朝代的影视剧所展示的“中华文化”,很多都是不伦不类,根本不知道他们穿的是什么衣服。这会造成更多的国人对服饰文化的无知,对汉服意义的误解。要知道,别人的有恃无恐是因为自己的无知和丢弃。
我对民族和种族没有偏见,唐朝时,在帝都长安也有很多其他民族的服饰,增添了许多异域风情,我十分喜欢这种既有服饰之美、礼仪之大,又兼具市井之乐、异域风情的生活情景。但这些的前提是我们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拥有,在衣着,更在心中。之所以举出旗装和韩服的例子,是因为现在太多人对于汉服的无知,对汉文化的丢弃。显而易见的证据就可以从我们手边的电脑上找到,打开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输入“古装”,我们会看见一部分是满装,也就是旗装,确切地说应该是最近热播的清宫剧中的剧照;还有一部分是各种奇装异服,有某些武侠剧的混乱造型,也有各种现代特征明显的“长袍大袖”;只有那么一小部分是真正的汉服,在中华大地上盛行了三千七百多年的汉服到如今却落得这般地步: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古代人都穿着什么衣服,这其中有些人不想知道,他们连查都不会去查;还有一些人想要知道,然而当他们去查时,看到的却多不是传承最久的那个。第二个证据最令我痛心,同样,在电脑上使用中国最流行的搜狗拼音输入法时,我输入“hanfu”出现的几个词语中,排在第一的不是“汉服”,而是“韩服”。所以,我强调自己没有种族和民族的偏见,只是意在说明,是因为自己的同胞、自己的族人中有很多都已经忘了我们所依的根本,对汉服的不了解和不想了解,既是这种现象体现,也是其根源。
但是,“不了解”不能作为借口,“不想了解”不该成为现象,因为汉人对汉衣冠的认同是民族意识的一部分,我认为这不是一般的重要。“一般的重要”看起来很矛盾,其实我想表达的是,有些重要的事情虽然重要,但不会起决定作用。显然,民族意识不是“一般的重要”,它牵涉民族的存亡,当民族意识逐渐的消失,民族又何在呢。汉服体系虽然只是民族意识的一部分,但什么事物不是由很多很多的“一部分”组成呢。所以,对于汉服体系,我十分想了解,这是我的兴趣,也是我的责任,就像了解家庭历史一样天经地义。
汉衣冠历史悠久,其文化内涵、礼仪体制与服装的结构形制密切相关,共同构成完整的汉服体系。如果说事物有形、神、气的话,我觉得汉服的结构形制是其形,文化内涵是其神,礼仪体制就是其气。神在于内,气在于外,而形通达神、气,是我们最先接触的,最先感受的,神和气都需要依附于形,通过形来展现。所以,了解汉服文化,不是仅仅“看服装”,但也必须要“看服装”。
讲一件事物总会追溯其根源,汉服也不例外。如同汉人不单只汉朝人,汉服也不单指汉朝服装,“汉服”一词最早记载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但汉服却“始于黄帝,备于尧舜。”①就是说它源自黄帝制冕服,在尧、舜、禹时期就已经具备了基本形式,在周朝定型,在继承了周朝礼法后于汉朝完备(宗周法汉)。这就算是汉服的起源吧。“汉服”之所以又称“汉衣冠”是因为在汉朝这个杰出的封建王朝时才有“汉人”这一称谓,而当时大家穿的衣服叫“汉衣冠”,“汉服”是到了宋元明时期,异族对汉人衣冠的明确称谓。
汉衣冠自黄帝始,在夏商周时期还没有很细致的要求,但已经有了汉服最初的形制,即上衣下裳、束发右衽。周初,统治者制礼作乐,对贵族和平民的服饰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这种严格的等级服装制度是为了彰显统治者的尊贵和威严,对后世服制产生深远影响的深衣和冕服就始于周代。总体来说汉服分三大类,分别是衣裳类、深衣类和通裁类。
“衣裳”作为一种服饰形制来说,不是我们平日所提及的“衣服”的别称,而是华夏最高贵的祭服、冕服和朝服的基本款式,一般称作“上衣下裳”。“天在上,衣象,衣上阖而圆,有阳、奇象。”“地在下,裳象,裳下两股,皆阴、偶象。”②这便体现了上衣下裳不可颠倒的规矩,意在使人知晓尊卑、上下不可以乱。这样,就能达到民志定、天下治。这些是“衣裳”总体来说的文化、礼仪内涵。作为上衣下裳的典型,冕服是一切汉服的根源,也是最能体现“尊天法地”的天道思想和“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③。
冕服不是仅指帝王服饰,它是士大夫以上的礼冠和服饰。冕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