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白猫还是黑猫?
作者:周穷恤匮时间:2024-11-22 13:38:17热度:0
导读:有一句名言:不管你是黑猫还是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个世界上,不讲理的话里面这句最名言,名言里面这句最不讲理。可是我们仿佛从小到大都被这样教育过来的。我能想象某一天,某一个人打开电脑,看到网上正在热
有一句名言:不管你是黑猫还是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这个世界上,不讲理的话里面这句最名言,名言里面这句最不讲理。可是我们仿佛从小到大都被这样教育过来的。
我能想象某一天,某一个人打开电脑,看到网上正在热议蒙牛伊利恶性竞争事件。不禁兴致盎然,顺手从旁边桌子上拿起一袋蒙牛特仑苏或者是伊利优酸乳,边喝边围观,并且偶尔参与进去,大骂这样的企业真黑心。围观完了,骂也骂了,情绪发泄了,手中的奶瓶也空了,于是随手丢进垃圾桶,接下来打开小月月,看到兴起处,笑得前仰后合。
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这样的生活真美好!
打个比方,如果说蒙牛和伊利是猫的话,我们就是被抓住的老鼠。按照前面那个逻辑,反正这么多老鼠已经被抓住了,能抓住这么多老鼠的那一定是好猫。既然是好猫,你为什么还非要纠结人家是黑猫还是白猫呢?其实,人家三鹿又何尝不是好猫呢?三鹿巅峰时期,连续十五年全国销量第一,品牌价值将近一百五十个亿。你们不知道,在个别记者“不识时务”地把三鹿推向崩溃的时候,有的人心里面那个疼啊,那个惋惜啊。——当然,不是为那些喝了三聚氰胺的小老鼠心疼。人家没我们那么低的眼光,人家高屋建瓴,为的是几亿的税收,为的是鸡的屁,为的是“民族产业”。有这么崇高的愿景在前面,死几只小老鼠有算得了什么呢?
三鹿出事的时候,是质量问题,这次不过是恶性竞争而已。所以,无论如何,不管蒙牛和伊利是白猫还是黑猫,他们既然是能为鸡的屁做贡献的好猫,就一定不能被打垮。所以你看,官方都出来澄清了:这个没有更深层次的背景,就是个人所为。言外之意,到此为止吧,你们这些小老鼠们不要穷根究底了。
他们害怕的是,蒙牛和伊利会闹得像三鹿一样,被舆论推向无法回头的地步。
自己明明干了坏事,还信誓旦旦地拍胸口保证自己没干,并敢于在后面大声附上一句“我要干了我就是小狗”,这就是目前的国人。太不新鲜刺激了,当初三鹿也是这么干的。生活就像韩剧,多看两部,你自己都能当编剧了。
所以蒙牛和伊利各自跳出来发表声明,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不用看文件就知道他们会说什么。值得关注的正是代表官方立场的警察跳出来发表的那个声明,看来安勇那个小卒子是要被舍掉了,因为车不能丢。丢了,这盘棋就翻不过来了。
我想,在黑猫白猫理论的指导下,别的行业不见得就比乳业干净多少。就像李大眼说的那句话:抓不住的是孔繁森,抓住了是王宝森。可恨的是,有些王宝森没抓住之前还真当自己是孔繁森了,动不动就出来蹦跶。一旦有事出来,很多人马上就正义起来。我怎么发现大家怎么都这么正义呢?那些不正义的人到底是躲起来了?还是穿上了正义的外衣?大家不约而同都来骂蒙牛,蒙牛当然该骂,但是你自己的屁股是不是干净呢?你们怎么骂的那么理直气壮呢?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能看见的都是白猫。一旦有黑猫现身,马上又一堆白猫对它围攻。仿佛只有参与围攻才能证明自己是只白猫。不过很显然,这些猫之中,有些是真白,有些是染的色。
有人说,这样的恶性竞争,只能让外国乳业得利,受害的是民族产业。言辞之间仿佛对他们充满了无限同情。支持民族产业是应该的,但是如果代价是几亿人的健康问题,这个风险实在有点太大了。所以谈论受害者,不要光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什么伊利受害了,什么外国乳业得利了,等等。不管谁是受害者,老百姓都不该成为受害者。可事实上是,不论谁是得利者,老百姓都不会是得利者。
我还记得三鹿出事的时候,出过一个报道,说三鹿并不是全部都是毒奶,他们出口的和给奥运会专供的奶质量没有任何问题。看来这猫有时候竟然懒得染色,在屁民面前干脆就亮出自己黑的肤色,我就是只黑猫!你们拿我怎么着吧?它们只要在主人前面表现的乖一点、白一点,就可以了。
其实,放到个人身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自己被捕食的时候是别猫的老鼠,转过身来追逐利益的时候,自己又成了一只捕鼠的猫。学生考试,不管你是抄的还是学的,考高分才是硬道理;医生看病,不管是有必要还是没必要,开贵药才是硬道理;警察抓贼,不管是真贼还是冤枉你的,抓住就是硬道理……
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几近崩塌,企业之间的伦理你还能有美好的期待吗?
黑猫白猫理论代表的是主人的态度:我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你们自己看着办吧!不过你要记住,结果好了那是我的脸够白,过程不好了那是你的毛太黑。你要是听不懂,给你翻译一下:成功了那是老板主子牛逼,出事了那是员工个人傻逼。
最后,我还是想引用韩寒的一段话:
在中国写杂文其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虽然这个国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杂文素材,但是你突然发现,写了一阵子以后,当再有新闻出现,你恨不得直接写一句,观点请参考我某年某月写的某一篇。我们的领导群从这一批换成了那一批,治国口号从这一堆换成了那一堆,丰功伟绩从这个会变成了那个会,社会悲剧只是从这个人变成了那个人,换人不换事会让写作者觉得很痛苦,因为大部分的作家都讨厌反复阐述,结果事儿又是反复发生,对我们的遣词造句提出了很大的要求。
因为我真的想一直继续写下去,不想让自己厌烦和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