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在雪花飘飘的日子
作者:冲盈时间:2024-10-27 04:51:47热度:0
导读:原本在雪花飘飘的日子……自11月以来,一直是大旱,天不赐水,水不自天降,新闻中说,长江提前进入了枯水期,大有不旱死草木不罢休的气势。昨夜的天气预报,报告今日有雪,好不欢喜。早晨拉开窗帘,一眼望去,天地
原本在雪花飘飘的日子……
自11月以来,一直是大旱,天不赐水,水不自天降,新闻中说,长江提前进入了枯水期,大有不旱死草木不罢休的气势。
昨夜的天气预报,报告今日有雪,好不欢喜。早晨拉开窗帘,一眼望去,天地间已是白茫茫的一片,世界银装素裹了。
老天还阴沉着脸,雪花还在纷纷扬扬地飘,寂静的山野,静得可以听见雪花飘落到地上的沙沙声,走在尚无人走过的小巷,双脚踩踏着积雪,发出了噗吱噗吱的声响,嗅着冰凉的夹杂着煤烟的空气,心头升起一片惆怅:“下雪原本可清洁空气的,怎么却还这样地刺鼻呛嗓呢?”
世间许多事情有着“原本”与“但却”的关系,正如这人们,原本是为了清新的空气跑到乡间来住的,却在冬日里点着煤炉子取暖,污染了空气;又正如,原本是为了多打粮食,开山挖树,填平沼泽,营造出大片的良田,却弄得地里长不成庄稼;原本想牛羊成群,衣食不愁,却搞成寸草不生,黄沙蔽日;原本要让曾经野生的动物回归自然,只简单地将它们放回原地,但却加速了它们的死亡;原本做好工作是为了得到回报,但却王婆卖瓜地落了一大堆的不是。这种事上班族看得最多。
有一次单位开会,主讲人一上台,就像报流水账地述说他是怎样为大家一步一步地落实住房补贴政策的。台上的人自顾自说,台下的人交头接耳,会议开到最后,只有一句话没被大家疏忽:“把自己在建设银行的存折交上来,并签署一个文件就可以回家了。”会散了,人们的话可没散,余音缭绕在屋梁上的是:“其实打个电话,到他办公室就能把事儿都办了,何必如此兴师动众!”
原本“兴师动众”的要义是要表白自己的功劳,述说自己的苦劳,希望得到大家的夸奖、尊重,但却适得其反,招来了一堆的不待介。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讲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德国沿莱茵河旅行,途经一个小镇,拾到一个装有几千欧元和几张信用卡的皮夹,他把它送到市政厅,没有留下姓名,继续他的旅行去了。镇政府请求十几个镇的警局,动用了上百名的警察来寻找他,为的是要他回那个小镇领取500欧元的奖金和一枚荣誉市民奖章。他当然是一口谢绝了。镇长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施恩不图报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自己如果接受了那笔奖金,反到显得动机不纯了。镇长的回答使我耳目一新:“施恩不图报,并不是你们中国人眼中简单的个人问题。可以说,你拒绝我们的请求,已经相当于在破坏我们的价值规则。那些奖励,你可以不在乎,但你必须接受。因为那不仅仅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每个善举的尊重。对善举的尊重,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也让我们有资格去劝勉更多的人施援向善。所以,我们才不能因为你的无私而放弃履行自己的责任。”
这里说明了一个问题,做善事图报或不图报,是一个个人问题,而奖励一个良好的行为,亦或一件行善的事例,无论是用语言还是用金钱,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或群体的行为,而是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行为,那是社会在表达对施恩向善者的尊敬,是在鼓励当事人和旁观者甚至于奖励者自己要时时向善,施恩于人。这是促进社会文明的一种方法。我们中国人习惯于“施恩不图报”的思维方式,不但要求自己“施恩不图报”,而且对于别人“施恩图报”的行为也多加鄙视。然而,人是社会性动物,在心理上有一种让自身价值被社会认可的需求,即自己良好的行为需要得到人们的肯定和尊重。如果我们不去公开地、大张旗鼓地奖励那些施恩向善者,仅仅因为我们“施恩不图报”的律己行为的惯性,那么,潜在的施恩向善者就会减少,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状态就会增长,导致社会文明水平下降,自然,像我们那位“卖瓜的王婆”恐怕就不会为数寥寥了。说句笑话,“王婆”的行为也不过是一种自我激励而已!
其实单位里的同事心里都明镜似的,这事没有他恐怕还早着呢!那我们为什么要吝啬我们赞美的词汇呢?而一个具有经济实力的企业为什么不给工作出色的职工一点“物质刺激”呢!转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恐怕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我们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吧?也许这样的“王婆”还会随之减少。当然,“王婆”是不太招人爱的,但我们不碍尝试着换一个角度来剖析“王婆”罢了。
同样,自然施恩于我们良田,江河、森林、矿产、蓝天和洁净的空气,使我们能愉快地生活其间,它也是“图报”的。如果我们丝毫不怀着尊敬的心情面对自然赐予我们的这些恩惠,肆意地挥霍这些礼物,甚至于糟蹋它们,那么,世间就会有许多原本是……,但却是……的事情发生。这皆因我们太想主宰这个世界,太想控制和影响我们周围的人和事物,自认我们的智慧足以驾驭一切,而违反了自然和社会法则,不得不咎由自取了。
你瞧,在雪花飘飘的日子,原本应该蜷缩在温暖柔软的沙发里,手捧一杯香茗,欣赏窗外雪花轻盈的舞姿,给心灵放个长假,或者搬弄些风花雪夜的文字,聊发寂寞空灵的情感,但却无端地想些沉重而严肃的事体,也许是这刺鼻的煤烟,也许是这阴霾的天气……
注:故事出自《读者》2007年第14期“施恩图报”一文,作者:毛宽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