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近期,和我有一定关系的两位亲人先后辞世,一位平民,一位官者。两位也有些共同特点:一是都是64岁,岁数不太大;二是都在刚刚发病的时候辞世,都没有带给儿女什么思想负担和身体负担;三是在离世之前,都把自己的
近期,和我有一定关系的两位亲人先后辞世,一位平民,一位官者。
两位也有些共同特点:一是都是64岁,岁数不太大;二是都在刚刚发病的时候辞世,都没有带给儿女什么思想负担和身体负担;三是在离世之前,都把自己的儿女安排的很妥当,平民亲人给自己的儿女都成家立业,生活安逸,官者也给子女相互当好的社会地位,可以讲都进入了富裕的层次。仔细想来,用迷信的话讲就是积了德了,但的确应该让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该思考一些很深刻的东西。
事实上,长久以来,我没有这样更接近的面对过死亡,其中一位亲人刚刚接触,刚刚问候了,就在突然之间这样的一个人离开了我们,残酷而现实,深切而沉痛。生命,这样一个严肃而具体的概念,在瞬间让我们开始面对,开始深刻思考,思考是什么,可能就是它的脆弱和不可改变性了。
活的时候很少想到死的话题,但当死亡真正开始出现在生命中,想到的却是活着的时候更应该珍惜的东西。
和一位朋友在一起闲聊,他讲起曾经的一段经历。在他年轻的时候,刚刚结婚,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份的改变,还是我行我素天马行空的生活着,对于父母亲不是不孝顺,但在“忙碌”的生活中多少是一份默然。几年之后,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大胖小子,于是他发现自己改变了,对自己生命中的期待似乎一下多了起来。一次出差,躺在异地的宾馆中,突然开始思念起自己的亲人,于是他竟然写了一封书信,给自己母亲。信中说,他没有这样深切的感知到对孩子的思念,但却突然明白自己还欠一份对父母的人情,应该尽孝的时候却没有。不识字的母亲接到信,让自己的邻居念起时,竟然老泪纵横。朋友说起这个故事,眼睛还是湿润的,这可能就是一个换位的问题吧,生命的价值往往在失去时才发现是如此的可贵。
死亡是一种终结,但我却认为也是一种中介。我们只要直面死亡,才有可能更好的解读生命的内涵。中国古人已经讲出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话,其实就是一种对生命的本质性的诠释。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可以赋予生命很多理论性的条框时,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的却是简单一种活着模式,即用一种面对死亡的眼光反思生命。每个人都要死,但就是这一死让我们清醒认识到生命的唯一性,这样就有一份生存、升华和创造等因素构成的生活方式的建立。生命的升华,也许就在微妙之间我们看到了一份珍惜的话题。
冰心老先生曾经这样讲过,她不知道生命是什么,却可以说生命像什么;我却说,生命的意义就是在像面对死亡一样的思考,才会更有突破。
我们应该学会用爱,用心,用珍惜,享受唯一的生命,只是因为她不可能重来,也不需要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