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离开小刀之城英吉沙,汽车继续南行,约两小时后中午1点我们来到了新疆著名的音乐、文化之乡——莎车县。莎车县是全疆人口最多的一个县。街道宽阔整齐,也许是到了中午,街道上并没有多少人。我们在县城找了一家维族
离开小刀之城英吉沙,汽车继续南行,约两小时后中午1点我们来到了新疆著名的音乐、文化之乡——莎车县。
莎车县是全疆人口最多的一个县。街道宽阔整齐,也许是到了中午,街道上并没有多少人。我们在县城找了一家维族餐厅吃了午饭。吃完饭站在餐厅门口的人行道的树下乘凉,我注意到莎车这个财政并不富裕的县城,宽阔的整条街上道路两边林带的护栏全是用铮亮的不锈钢制成,这种气派和奢侈让我鄂然。
来时就计划在莎车县吃午饭并参观阿曼尼莎汗陵墓。问了街上的行人,原来阿曼尼莎汗陵墓就在距离我们吃午饭的地方不远的另一条街上。到了阿曼尼莎汗陵墓,买了门票,在陵园管理员——一位维吾尔族中年男子的带领下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阿曼尼莎汗陵墓。
据陵园管理员介绍,在这片沙丘之下埋葬着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叶尔羌汗国的12代王朝的国王和他们的王室。要不是陵园简陋的木栅门上挂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我真不敢相信在这片荒凉的土丘下沉睡着的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叶尔羌汗国创始人苏勒坦·赛依德汗和他的后裔们。
在陵园管理员的带领下,我们走过一排排按照伊斯兰教风俗砌成“摇篮”形的坟墓,长方形的墓基台座上有平放着圆柱形的石滚,石滚上镌刻的图案、墓志铭和《古兰经》文精美流畅,墓穴之间偶尔长出一丛丛红柳和几根枯黄的杂草在微风中摇曳,显示着这片陵墓的简陋、荒凉和年代的久远。
在陵园管理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阿曼尼莎汗墓前。据这里的民间传说,阿曼尼莎汗(1533——1567年)是叶尔羌汗国第三代国王阿不都热西提汗的妃子,她出生于提孜那甫河畔的夏河塔塔尔村(今莎车县喀拉苏乡夏甫吐鲁克村)一个民间艺人的家里,8岁丧母,靠父亲马合木提给人家弹唱和给“巴依(地主)”打柴、割草维持生活。她读了两年小学后随父亲学弹唱,从小天赋很高的她14岁就会作诗编曲,正因为她的聪慧和美丽,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被汗王看中后选入宫中为妃。阿曼尼莎汗进宫后借着所处的优越条件,使她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很快成为汗王宫里一位有名的诗人和音乐家,深受汗王的宠爱。她在宫中自编、自弹、自唱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著作,流传至今的诗歌作品有《乃斐斯诗集》,有关女性伦理的有《美丽的情操》,有关诗歌、音乐、书法评论的有《心灵的协商》等。
阿曼尼莎汗一直受到维吾尔族人民的热爱与崇敬的主要原因还不在此,主要是她对民族音乐木卡姆的研究与整理所作出的杰出贡献。阿曼尼莎汗出身贫寒,从小就喜欢民间歌舞曲调,她借助自己的特殊身份努力说服汗王,最终得到了阿不都热西提汗的默认。经过数年的努力,她把流传下来的口头民间诗歌木卡姆进行分类和编组,剔除其中混杂、重复、晦涩、难懂、宗教色彩过浓的一些词句与章节,代之以具有时代精神和充满生活气息、符合群众口味、琅琅上口的新歌词。同时她还把新整理出来的木卡姆按照当时维吾尔族群众喜闻乐见的“琼乃合曼”、“达斯坦”、“麦西来甫”等民间曲调格式进行改编融会,较好地弘扬和丰富了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并很快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在古代的封建王朝中,阿曼尼莎汗只不过是一名汗王的妃子,出身贫苦,无地位可言,但经过数百年历史的沉淀以后,她的声誉却远远超过显赫一时的国王。她所处时代的前后叶尔羌汗国的12代国王都葬在这里。昔日显赫国王,今朝谁人知晓呢?而昔日一名在王宫中名不见经传的王妃阿曼尼莎汗却成了今天人们心目中的偶像。
令人惋惜的是,才华横溢的阿曼尼莎汗在34岁时因难产而逝。一代音乐奇才就这样英年早逝,在剧烈的疼痛中走完了她短暂的一生。同伴中突然有人问,那时不能做剖腹产手术吗?我无言以对,科学的发展往往总是滞后于一代代人的期待,总有人是永远也期待不到的。
金钱、地位、官爵、名声……都是身外之物,唯有文化的传承是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发扬光大的。正是在这里,在这一点上,由于她的杰出贡献,在维吾尔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留下了阿曼尼莎汗这个光辉的名字。这个名字在1000多年后的今天仍能声名远扬。
这是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