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筐萝卜换一个媳妇
作者:蒙事时间:2024-11-22 15:51:22热度:0
导读:1958年,大跃进年代,在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我们村的人们在小河的东岸安装了一台“大机器”(20丰产扬水站,时人称“大机器”),浇灌了附近几个村子的土地,使“涝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不旱不涝收碱嘎巴”
1958年,大跃进年代,在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我们村的人们在小河的东岸安装了一台“大机器”(20丰产扬水站,时人称“大机器”),浇灌了附近几个村子的土地,使“涝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不旱不涝收碱嘎巴”的盐碱地,变成了良田,农业获得了大丰收。人们手里拿着那金黄的稻谷,沉甸甸的高粱,心里那个高兴啊,比吃了蜜还甜。后来是浮夸风,又遇到了各种自然灾害,加上苏联老大哥要债,使全国人民又过上了“瓜菜代”的困难生活,1960年春夏,青黄不接,全国闹粮荒,连草根、树皮、玉米轴都叫人们吃了,有的村还饿死了人。就是在那最困难时期,我们村竟没有饿坏一个人。1959年秋季农业欠收,老村支部书记刘树芬大力号召并亲自带领社员们用这条小河的水浇灌,种下了大量的白菜、芥菜、萝卜、蔓菁疙瘩,并获得了大丰收。收货后把它放在挖好的菜窖里,用心保存,冬春之际,用它可代替粮食,慢慢享用。那时,除了吃的,不管你家里有多少物资财产,都没有多大价值,人们真正懂得了“民以食为天”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我表大伯刘维洪仅用了一小篮芥菜就在安里屯村换了一件上好的狐皮大衣,每年过年时穿上在人们面前显摆,并且大讲它的来历,至今还完好无损。当时用一筐头胡萝卜或蔓菁疙瘩,就能到其它村换一个新媳妇,就这样我们村换来了几十个新媳妇。其中我的一个表嫂就是用一筐萝卜换来的。当时他家姐妹五个,他是老大,才16岁,家里没有一点粮食,每天靠挖点野菜和上面给的少量的救济,勉强度日,五个孩子瘦得皮包骨,听到一个大闺女能换一筐萝卜就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这样不仅能使闺女能活下来还能使全家人得到救济,于是就马上烦人办成了这件事。
五十年过去了,一提起这事来,人们都说老支书有远见,也是我们村的一大“骄傲”,因为大清河以北的村子,比如安里屯村‘富管营村,拥有大块的芦苇,我村在大清河以南只靠种地,生活上比他们差得很远。就那一年大大地超过了他们,芦苇不能当饭吃。
看看现在娶个媳妇要花那么多钱,而且不断地攀升,我想这和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关系,我结婚时(上世纪80年代)总共也就花几百元钱,我儿子结婚时(本世纪初)总共花一万多元钱,现在已达到了几万、十几万钱,甚至更多。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了,人们手里有钱了。加之有钱人不断加码高抬,人们好面子,男女比例失调,本来不是很富裕的人家,为了娶上媳妇也要贷款借钱买楼、买车,使婚姻走上了一条“金钱”路。现在该降降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