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心灵信仰的丰碑
作者:赋予时间:2024-11-22 19:30:54热度:0
导读:对于王昭君,大家都很熟悉,因昭君出塞而留下了一个千古绝唱。昭君墓位于我们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九公里处的大黑河畔。在七月中旬的一个上午,我带领安徽几个朋友,驱车前往昭君墓。虽然不到十公里的路程,却走了半
对于王昭君,大家都很熟悉,因昭君出塞而留下了一个千古绝唱。昭君墓位于我们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九公里处的大黑河畔。在七月中旬的一个上午,我带领安徽几个朋友,驱车前往昭君墓。虽然不到十公里的路程,却走了半个小时。一方面是车流量太大,另一方面中间还经过一个收费站,要交过路费,对于这个收费站当地老百姓很反感,对于到昭君墓参观的游客也增加了负担。麻烦归麻烦,参观还是要去的。我跟同伴们开玩笑说,这也是商机,白赚白不赚呀。话是这样说,心里却是好生不愿意。
当我们到了昭君墓,已经陆续有了些游客了。我们买了票,一位身穿蒙古袍的小女孩就开始给我们介绍了。她告诉我,她是是蒙古族,是锡林浩特的,是自治区一家大学旅游专业毕业的,现在正在实习。她用流利的汉语给我们讲解。说到生动处,女孩的眼睛都是湿润的,我们的心里也陡生悲凉,徒然增添了沉重感。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宝坪(今属湖北省兴山县)人。相传有“落雁”之美。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出嫁远入匈奴,后立为宁胡阏氏,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唐代杜信《通典》中最早记载了这座昭君墓,以后历代记载甚多。在民间流传着关于她的故事,在她的家乡到处可以见到她的遗迹在她出嫁的塞外甚至出现了十几座昭君墓。
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
昭君墓,因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青冢”之称。青冢兀立、巍峨壮观,远远望去,显出一幅黛色朦胧、若泼浓墨的迷人景色,历史上被文人誉为“青冢拥黛”。
在中国历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献身于中华民族友好事业的伟大女性。在民间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数千年来,她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唱昭君、抒发情感的诗文、歌词、绘画、戏曲更是多不胜数,形成了千古流传的“昭君文化”。
昭君墓墓前为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策马并骑的青铜塑像,还有董必武的题咏诗碑,诗云“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后院陈列着清代以来有关昭君墓的碑刻。“琵琶一曲弹至今,昭君千古墓犹新”。现代史学家翦伯赞赞美:“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这里不仅有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还有鸟语花香的自然情趣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其诗情画意,令人流连。
昭君墓周围景色宜人,加上晨曦或晚霞的映照,墓地的景色似乎时时都有变化。民间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西如从”,更增添了昭君墓这一塞外孤坟的神秘色彩。
我不敢放开脚步,只怕惊扰了你的梦
踩痛你的枯黄的记忆,在兰色的天空下
那些忧伤,无人看好的土地
很甜很苦,独自沉默地承担一切
理想与大义,一生一世的忠诚
都有你想不及的悠远
对于历史而言,昭君墓绝对是个值得喝彩的地方。对于游人而言,墓草青青,古木参天,心情荡漾。表面看来,昭君墓的氛围并不浓烈,没有成群的僧侣和林立的经幡。但当你深入内里,见到那些伫立于天地间的古树,见到那些用心丈量思想的踽踽身影,你会感受到冥冥中的一股强大力量。
爬上昭君墓顶,我已气喘如牛,这个爱情友好象征的高地隐匿在草原的深处。不时见到人们站在那里沉思。这里很安静,远处的阴山逶迤峥嵘,平畴阡陌纵横,听见旗帜在风中卷扬的“哗哗”声,也将人们融上了蒙蒙的沉重的色调。
一位老喇嘛端坐于台阶下,绛红色的僧袍像蓝天下燃烧的火炬,我斜倚在青铜像的阴影里。他是附近寺庙的一个大喇嘛,他的沉默,我看在了眼里,他说:“珍贵的和平和友谊是世上任何财宝都无法换来的”。如果说喇嘛让人看到了信仰的力量,那么当你在昭君墓下抬头仰望它时,则会感到强烈的心灵震撼。那高地是神圣的,是另一友谊和平的奇观,完全是人们心中堆砌起来的信仰堡垒,竟然能够历经千年岿然不动。
游人们在墓地浏览,有的在墓地周围的景点照相,有的象朝圣者一样凭吊……。昭君墓,承载了太多的祈盼与希望。一座心灵信仰的丰碑。
你不知道,在向北的方向
那个空旷的大床,是不是把所有残梦消融
你的情怀,在晴朗的星空下
和月亮同时出发,抵达那座孤城
下落成一幅绝版画
悬挂于大漠的心脏
秭归的月光
与流传在漠野的歌谣,还静静地唱响
照亮了他乡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