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乡的一点思绪
作者:扬武耀威时间:2024-11-01 22:26:26热度:0
导读:我的家乡坐落在黄土高原,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山城。其实从我开始思考家乡开始,就一直觉得家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那种山城。因为黄土大原留给人们的是一种黄土文化的浑厚,与大山的意义还是有着差别的。不过前些年国家
我的家乡坐落在黄土高原,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山城。其实从我开始思考家乡开始,就一直觉得家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那种山城。因为黄土大原留给人们的是一种黄土文化的浑厚,与大山的意义还是有着差别的。不过前些年国家在搞贫困县,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家乡就被定成山区了。
家乡不富裕是事实,但是家乡的文化底蕴还是无与伦比的。黄土地为什么就会如此的神奇,到了今天我也一直没有想明白。不过黄河流域的黄帝让中华民族有了一个共同的追求,有了一个共同的归宿,让今天的人们对黄土地才有了一种认真的思考。
家乡史前期的文化很丰富。传说的酒圣杜康就在我们家乡;还有文字之祖仓颉,更是把家乡渲染的多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有时候我在想,中华文明也就是在这种文化的渲染中才辉煌到了今天。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灿烂的黄土文化,中华民族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说来也是奇怪,从小生活在家乡农村,本来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的落后甚至悲惨。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多少年来,我却对家乡有着一种特别的感情。觉得生命在这样真实的空间里总是有着一种坦然,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受。
坦率的说,我有过好多次机会离开家乡,可是我没有走。到了今天,看到许多朋友和同学在外边已经发展的很成气候,说心里没有一点感觉,那是骗人的。可是当我和心灵开始对话的时候又都发现,没有离开家乡,是我对自我生命最好的一个回报了。
当年我从部队退伍回来被分配到了县委宣传部上班。那时候不想今天这样,思考问题总喜欢多用几个为什么。那个时候思想里存放的总是家乡的美丽和对明天的渴望。开始我是做新闻工作的。当我第一次去农村,发现家乡的民众简直就是生活在过去我读的课本里的那些水深火热之中。就觉得家乡怎么会在如此的文化熏陶中走向背面呢。
那些年我就一直在思考,觉得家乡既然能从远古走来,肯定有它走来的道理。我回县上上班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那时候国家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变迁之中,新旧思想经常发生一些莫名其妙的碰撞,让人们总是在一种困惑和喜悦中前行。我接触的第一位县委书记是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人。来的时候静悄悄的,都上班好长时间了,我们同在一座大楼里,竟然一直都不知道。直到有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白水之沟》的散文,才知道我们的县委书记还有一手好文笔。
当时的故乡也不知道怎么啦,全国已经轰轰烈烈起来,我们这里却一切照旧。山还是那光秃秃的山,水还是那黄澄澄的水,群众还是那样的生活,社会似乎还是那样的社会。不过当时的县委书记却在他的《白水之沟》散文里说出了一个观点,觉得白水人昔日穷于沟,今后定将富裕沟。
开始我只是觉得书记大人是在写文章,他所阐述的也不过就是一个简单的辩证法道理。所以就没有往心里去。可是后来家乡开始大面积的栽植苹果,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一下子发展成规模经营。后来书记换了,不过这样的苹果栽植势头却一直保持下来。等到九十年代初,家乡的苹果面积已经达到了三十万亩。要知道,当时家乡的总人口也不过二十五万多一点。在当时就已经成为全国人均栽植苹果最多的县份了。
那时候我还在县委宣传部上班,当时的县委书记也是从上边调来的,不过他做事情很有魄力。那时候他提出了家乡苹果一定要在走市场上下功夫。我也就是在那段时间里上北京,去上海,跑深圳,下广州。当时为了能让全国的民众记住黄土大原深处的家乡苹果,我们提出了“白水苹果,亿万人民的口福”,就是到了今天,这个口号仍然还响彻大江南北。仍然还让我不时的津津乐道。
家乡的苹果从开始的观念确立,到今天的中国苹果之乡,所经历的过程一直在我的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说真的,家乡的这个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不是那一个人完成的。可是那个时候,大家的思想和今天比起来还是差异不小。虽说我已经离开宣传部门好多年了,可是家乡苹果的发展过程却一直深深的留在我的心里。
如今家乡的苹果栽植已经很具规模了。前些年家乡的财政收入有百分之七十都是来自于苹果的收入。可以说,家乡人这些年跟着苹果可是富裕了不少。听说今年县上还要搞什么国际苹果文化节。看来家乡人还是离不开苹果的。对于家乡的苹果我也是很有感情的。因为就是苹果才让家乡人走上了富裕。
那些年,为了家乡的苹果,我写过不少的文字。记得有一回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我遇见了人民日报社的一位朋友,一打听才知道,她已经是新闻部的副主任了。我当时告诉她看能不能在他们报纸上给家乡的苹果发点东西。不过看她的脸色,我就知道,自己的要求多少有些过分了。不过朋友就是朋友,尽管她很为难,可最后还是告诉我让写点东西,走的时候一再叮嘱让我不要写的太长。
记得我就写了一篇两千字的通讯。当时我觉得家乡这些年跟着苹果还真的变化不小。于是我选择了一个创业的角度,可是谁想送给朋友马上就被枪毙了。说这里是人民日报,写出的东西要展现中国的色彩。最后虽说我不情愿,但还是按照朋友的意见去写了。还好,最后在一版发表了。当时在家乡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要知道,我们这个可怜的小县,不要说上人民日报,就是家乡的省报也很少被刊登文章的。
也就是那一回,我也跟着家乡的苹果出了名。现在家乡的产业也多了,煤炭什么的,总之社会发展了,家乡也跟着发展了。不过我一直觉得家乡的发展总是没有和家乡的文化底蕴结合起来。仓颉造字可是享誉华夏的文化遗产,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好多年了,留下的庙宇总是给人太多的沧桑。前段时间好像县上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思考了。
营造一种文化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不过形成一种文化的氛围还是需要的。有时候我在想,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数千年不衰,就是因为有着自己独到的文化传统。就和家乡的苹果一样,做为一种经济的主打产品,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是很不错的。但是要想让它长久不败,恐怕没有文化的底蕴是不行的。
家乡是一个相对闭塞的县域体,新型的工业在我觉来至少在现在还是一个很遥远的梦。但是家乡要发展,民众要生活,我们就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为了所谓自我政治的需要,而去蹂躏这方还算纯净的土地。更新观念是应该的,可是怎么才算是更新观念呢?现在我总是觉得家乡在发展的过程中,把传统和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