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感恩怀德
作者:丰庑时间:2024-11-08 12:06:04热度:0
导读:慎终追远,感恩怀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无论因什么原因,飘泊异乡,都不会忘记深扎在故土的那条根。这就是每年都会有那么多的海外游子回国寻宗访祖的原因。轩辕黄帝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陕西桥山的黄帝陵
慎终追远,感恩怀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无论因什么原因,飘泊异乡,都不会忘记深扎在故土的那条根。这就是每年都会有那么多的海外游子回国寻宗访祖的原因。
轩辕黄帝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陕西桥山的黄帝陵,相传系黄帝陵寝所在地。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有公祭活动。至唐代公祭被升格为国家级典礼。如今的公祭典礼,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程式。每年清明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海外游子集聚这里,认祖归宗。今年的清明公祭,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陕西省人民政府承办。海内外万余名炎黄子孙齐聚桥山。鼓乐声中,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中国国民党原副主席、海基会原董事长江丙坤,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孙亚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谭天星以及各省(区、市)和中央国家机关代表,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代表和各界名流,先后向黄帝像鞠躬行礼,敬献花篮。规格之高,场面之大,实属空前。
同文、同宗、同源、同俗,是一个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渊泉。柏林墙到了,不是因为他们的信仰统一了,而是他们同属于一个民族。分裂是暂时的,统一则是迟早的事。南斯拉夫瓦解了,因为他们原本就是被意识形态捆绑在一起的组合体,缺乏凝聚力。中国虽说有56个民族,但这56个民族同根同源,都是炎黄子孙,都属于中华民族。就如台湾,绝大多数人虽然还不赞成马上统一,但都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没有人能够把他们分裂出去,这就是民族凝聚力!
有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春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各诸侯国间,恃强凌弱,相互猜忌。发动一场战争,几乎不需要任何理由。各诸侯国内部,争权夺利,兄弟反目,弑父杀弟的事,时有发生。郑国就是一个祸乱不断的国家,郑伯捷(郑文公)害怕自己的儿子谋反,先杀了太子,后又杀了公子藏,并把其他儿子赶出郑国。公子兰逃到了晋国。周襄王十二年,晋文公伐郑,想找一个参谋,他觉得公子兰是最合适的人选。一是公子兰是郑文公的儿子,(注)对郑国很了解。其次,公子兰是父亲不能容他才逃出来的,一定心怀怨恨。然而当晋文公把自己伐郑的想法告诉他时,公子兰却说:“臣闻‘君子虽在他乡,不忘父母之国’,君有讨于郑,臣不敢与其事。”公子兰拒绝了晋文公的要求,他的意思是,我的父亲虽要杀我,但我不会因此而背叛自己的国家。他在说明一个道理,再多的委屈也构不成叛国的理由。“君子虽在他乡,不忘父母之国”,体现的是我们民族心怀祖国,感恩崇德的情感。
今年清明公祭的祭文中有这么一段话:“……两岸四地,携手共襄,四海龙脉,同宗同梦。蒙初祖之德佑,赖中华之栋梁。民族复兴,可期可待。”只要是中国人,就一定是不分民族,不分宗教,不分信仰,怀有同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正因为“四海龙脉,同宗同梦”,所以我们的“民族复兴,可期可待”。2013.4.7.
注:东周列国志里说:公子兰是郑伯捷(郑文公)同父异母的兄弟:“文公(晋文公)临发,以公子兰从行,兰乃郑伯捷(郑文公)之庶弟。”但《左传》和《史记》都说公子兰(郑穆公)是郑伯捷(郑文公)的儿子。写博不作历史考证,写在这里仅供有兴趣的网友参考。
《左传?宣公三年》: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曰:“余为伯鯈。余,而祖也,以是为而子。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辞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征兰乎。”公曰:“诺。”生穆公,名之曰兰。
《史记?郑世家》:郑文公二十四年,遂生子,名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