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家乡的门户网站——《中国台州网》,日前刊发了一组做年糕的照片,照片中一株株热气腾腾的年糕,一张张喜气洋洋的笑脸,一个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场面,仿佛立刻将我带到了家乡热闹、欢乐、祥和的做年糕现场,童年记忆中
家乡的门户网站——《中国台州网》,日前刊发了一组做年糕的照片,照片中一株株热气腾腾的年糕,一张张喜气洋洋的笑脸,一个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场面,仿佛立刻将我带到了家乡热闹、欢乐、祥和的做年糕现场,童年记忆中的一幕幕做年糕情景,也情不自禁地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家乡有首妇孺皆知的民谣:廿四掸蓬壅(“蓬壅”,方言,即灰尘),廿五送长工,廿六叫老师(“叫”方言念“ao”,这里的“老师”指杀猪匠),廿七杀度猪(“猪”方言念“zi”,“度猪”即“大肥猪”),廿八打冻,廿九轭粽(“轭”取束缚之意,“轭粽”即为包粽子),三十日黄昏做除夜(“夜”方言念“ya”),大年初一候你嬉“条他”(“候”即“由”,“嬉”即“玩”,“条他”为方言音译,意为高兴、开心、安逸)。这首民谣说的就是家乡过年的场面,自腊月廿四大扫除起,陆续就开始杀猪宰羊、包粽子,备过年货了。而实际上家乡早在冬至前后就开始了最重要、也是最热闹的过年准备——做年糕。
做年糕首先要磨年糕粉。那时还没电,虽然村里早已有了打米机和打粉机,可打米打粉都是论斤收钱的,而年糕粉则是将年糕米(一般是粳米,因晚季收成,当地也叫“晚米”)在水中浸泡几天后再晾成半干时才加工的,不知是打粉机不能加工,还是乡亲们舍不得花钱,或者是两者兼有之,反正乡亲们都是用磨推出来的。
老家过去的建筑一般都是三合院,几家族亲同住于一个院子,俗称“做道地里”。“道地里”可能是错误的叫法,准确的叫法应该是“道透(方言念‘胎’音)里”。院子里坐北朝南一排三间为正屋,两翼为厢房。正屋中间是正厅,老家叫“上间”,左右分别是“二间”和“三间”。还有“合(方言念‘叶’)头间”什么的,不知是不是对厢房哪一间的叫法已经记不清了。我家祖祖在族中居大,所以我爷爷就住二间,一位堂伯住三间。上间主要为供奉神明、祖先灵位,以及四时节气、婚丧嫁娶祭祀之用。我的童年正值文化大革命,当时全国上下正在轰轰烈烈地“破四旧、立四新”,上间里自然看不见神明和祖先灵位,而随处可见的却是红底金字的“毛主席万岁”、“读毛主席书,听毛主席话,照毛主席的指示方针办事”之类的红色标语,但上间后壁的特殊结构,四时节气、婚丧嫁娶时大人们偷偷在上间祭祀,都让我们这些孩子也知道了上间的特殊用途。
也许是“破四旧、立四新”的结果,上间里后端摆放了一具大石磨,平时道透里人磨粉都是用这具石磨磨,于是年终时早早地就开始在上间轮流磨粉了。老家的石磨较大,磨盘放在木架子上,推磨的是个木制T型架子,顶端安装一个木桩子,插进上磨盘的耳朵,另一端的两头用绳子挂在楼栅上,一般要两个人推盘,其中一个在推的同时还抓根竹棒棒,边推边将磨盘上的米慢慢地向磨盘的孔里赶。我们这些男孩子最喜欢帮母亲推磨了,觉得自己长大了,很有力气,是一种炫耀。
当然,做年糕也就在上间了。那时还没有做年糕的机器,道透里的族亲们都是集中一起手工做的。记得每年做年糕都是在三间的堂伯家烧火蒸年糕粉,滚烫的年糕粉一出蒸子,几家的大人就围着一张面床又揉又搓,搓出了一株株大小均匀、雪白光滑的年糕。我们这些孩子怕烫,也没力气,就兴高采烈地把大人做出来的年糕摆到草席或团箕上晾起,防止年糕碰在一起。
做年糕时每家都要做几副敬菩萨的“供样”,或叫“魁头”。供样的中间是个猪头,左边是个蹄子,右边是个鸡头。猪头上用小拇指插两个孔为猪鼻孔,鼻孔下面切一刀为猪嘴巴。鸡头的上下不仅捏出鸡冠,且两侧贴上眼珠子。每副供样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小时总以为供样左边的蹄子是猪蹄,现在才知道是羊蹄子,也就是分别代表猪、羊、鸡的三牲。可能是供菩萨的供品吧,所以也叫“供样”。至于为何叫“魁头”,我就不懂了,但黄岩一带也叫“魁头佛礼”,或许也是供品之意吧。
我们这些孩子做不成年糕,当然更做不成供样,就津津有味地品尝大人们做年糕甩出来的“糕蒂头”,那可是难以形容的美味!饱食后我们就在大人的指教下做成鱼、鸟之类的,非常好玩。鱼最好做,将年糕揉搓成长条状,在尾端约一两公分处压个凹槽状,再将头部揉搓小一点,压扁,用刀将鱼身切成网状,尾部切成条状,就是一条鱼。做鸟稍难,但好看。将年糕揉搓成两长一短三节,前头长节再揉搓成长细条,压扁,切成两片,倒压于中间节,就是翅膀,再在顶部揉搓个头,两侧嵌黑豆豆之类的作眼珠子,尾部压扁,再切成条纹,就是一只活灵活现的小鸟了。
做年糕时总还要做糍粑。可能因为糍粑为糯米做成,表面看起来像麻子,老家就叫“麻(方言念‘mo’)糍”。麻糍要用捣臼捣出来,所以做麻糍也就叫捣麻糍。以前生产队有个大捣臼,要两个人脚踩才能抬起石杵子,一臼麻糍一般都是好几十斤,每家都要准备一个浴桶,在浴桶里撒一些米糠,捣好的麻糍就放在浴桶里的米糠上,压成又圆又扁,大约有五六公分厚,直径约五六十公分。
年糕做好后要摆放好几天才能放进缸里,前两天还要第天翻弄一次。麻糍做好后要过天把才能切成块状,切的时候也有讲究,太早了粘刀子,不好切,太晚了就切不动了。切好的麻糍和年糕一起放进大缸里,或分别单独放两缸,再过几天就可以加水储藏了,这样,年糕、麻糍就可以储藏好几个月。年糕水也有讲究,必须是冬水。有时立春来得早,还必须将水于立春前几天提回来先储存备用,说是开春后蛇、青蛙之类的冬眠动物苏醒了,水也就有毒了,所以就不能储藏年糕、麻糍了。
后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乡也有了电,不久也就有了做年糕的机器。机器来了,做年糕也方便多了,但过年的气氛却已经大打折扣。几十年了,虽然家乡每年的每家每户总还要做些年糕,但儿时记忆中繁忙、快乐的做年糕的场面却已经渐渐地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