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丰碑毓秀桥
作者:空劳时间:2024-11-15 13:39:16热度:0
导读:在中国,称名毓秀桥的确实不少,象浙江绍兴、杭州西湖、安徽歙县等地均建有风格各异、型式不同、规模不一的毓秀桥,也都是取“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之意,但同我国北方的陕西韩城毓秀桥相比,则逊色多矣。绍兴毓秀桥
在中国,称名毓秀桥的确实不少,象浙江绍兴、杭州西湖、安徽歙县等地均建有风格各异、型式不同、规模不一的毓秀桥,也都是取“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之意,但同我国北方的陕西韩城毓秀桥相比,则逊色多矣。
绍兴毓秀桥为梁式结构,两礅撑起板式桥身,即便桥影在水中随波荡漾也是没有什么美的姿态可言。杭州西湖的毓秀桥,本是萧山人陈有志出资,于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在涝湖村修建了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面宽2。27米,孔径2。53米,现已整体迁移至西湖赵公堤予以修缮保护。而在陕西省韩城市南郊澽水河上的毓秀桥,则是一座10孔石拱桥,长180米,宽4。5米,桥墩呈梭形分流河水,每个桥孔的穹顶正中各有一石雕龙头在西迎东送着澽水,桥面呈弓状,石缝间有灌铁水而成的铁锭加固,桥两旁为石栏,石栏之上每隔近两米有一望柱,东有101个,西有99个,柱头雕饰瓜果,如兰瓜、桃子、西瓜、葫芦等模样,石栏两头,各置头戴风雪帽的石人坐像四通,意喻在此守桥护卫。桥北西堤上,柳树摇曳生姿,树后三层飞檐翘角的“望河楼”彰显着匠心。毓秀桥南有一座木牌坊,中间的门楣上方有一书有“示我周行”四个金色行书大字的牌匾,盖引自《诗经?鹿鸣》“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句,意谓人们待我很友善,指示大道让我行。
韩城毓秀桥为清康熙年间韩城邑人、云贵巡抚刘荫枢出资十几万两银子所建,始建于康熙41年至45年(公元1701-1705年),时称“南桥”,乾隆16年(公元1751年)重修,更名“集胜桥”,乾隆21年(公元1756年)维修后改名“毓秀桥”。
可以看出,无论从桥的长度、宽度、年代、规模和文化蕴含,都是其他地方的毓秀桥无法比拟的,但这座古老的桥,却还因民间一直流传着的一个故事而让人们津津乐道。
故事的主人公刘荫枢是韩城城北潭马村人,和他爷爷刘永祚一起,被人称为韩城的“祖孙巡抚”。在刘荫枢任云贵巡抚期间,刘抚院夫妇被当地人尊称为刘爷爷和刘婆婆,因为他们把当时内地的先进耕作技术和农具在那里大力推广,改变了夜郎之国刀耕火种的古老落后农作方式,从而获得了比原来好得多的收成,同时刘抚院夫妇还把内地的种棉技术及纺织工艺传授到那里,使老百姓们穿上了舒适的棉布衣裳,贵州民众感其洪恩大德,为他们夫妇俩盖起了一座宏伟庄严的祠堂,四时香火不断,至今还被保留完好。另在贵阳甲秀楼边的南明河畔,还有一座“龙门书院”,其间的奇石古书等珍宝,让我和来自四方的游客心动不已,龙门书院的存在,也是对出生于龙门故里的刘抚院的一种纪念吧。
康熙年间,身为巡抚的刘荫枢告老回乡,他想用一生的积蓄为家乡建一座桥。但是子女却反对他:“您当了一辈子高官,我们却没沾到一丁点光,好容易盼到您回家,你却如此不顾我们。”刘荫枢很伤心,他觉得自己虽然一身清白,但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于是,他用尽积蓄,历时五年,修成大桥,取名“南桥”。桥修好后,他对子女说:“我之所以用全部积蓄修桥,就想用事实告诉你们,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生活自己创,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为了彻底消除孩子们依赖父母的心理,他以二两八钱银子,将桥卖与韩城二十八里村社,意谓要免去子孙据桥为私人财物而借桥敲诈一方百姓,好在刘荫枢的所作所为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子女,他们日后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刘抚院三两银子卖桥的故事,至今仍在韩城坊间广为流传,被人们当作培养后代自食其力、独立生活的活教材。
后来成为官道动脉的毓秀桥,如今由于桥西已经建好的新桥担负起了连通108国道的重任,已经萧条很多,行人甚少,但滨河公园的绿化之美和水上公园的建成也为韩城毓秀桥的雄姿漫展更添光彩,但历史必将铭记这座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古桥。
当然,桥与水总是息息相关,《澽水奔涛》诗中曾这样描绘:“澽水逶迤断岸高,蛇惊斗折下林皋,来从西涧影澄碧,卷入黄河声怒号……”幸运的是,1988年8月的特大洪水,还是让毓秀桥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但如象山中学学生刘雷刚发出的“毓秀桥还能安卧多久?”的考评质问之声,却依然响在耳边,自古远近闻名的城南文星塔的倒掉和龙泉寺的破壁残垣,也说明了历史的兴衰与更替,同时也给文物古迹的保护敲响了警钟,谁也无法预见象涝湖毓秀桥一样的整体搬迁工程会不会在韩城上演,但人性的丰碑,却依然在毓秀桥上高竖而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