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散文。但毫无疑问,我接触散文是在初中的语文课上。我只隐约的记得,那时对这一文体有很大的疑问:文章不是应该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应用文什么的吗?有时我甚至还担心老师叫我区分哪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散文。但毫无疑问,我接触散文是在初中的语文课上。我只隐约的记得,那时对这一文体有很大的疑问:文章不是应该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应用文什么的吗?有时我甚至还担心老师叫我区分哪篇文章是散文,哪篇不是。因为我觉得散文里有时有议论,有时又是叙事,有时又像诗等等,但又不能分成他们中的任何一种,这中情形有点像一种动物,叫“四不像”。而现在百度了一下,才知道散文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同叙事文什么的同一级别,总算扫盲了。
我之所以这样纠结于散文的界定,大概是因为初中时不愉悦的记忆。那时语文老师教文章的过程就是读文章—识生字(词)—读文章—讨论文章思想与技巧—做习题—背文章。这样的过程也无可厚非,大概全国的中小学都是如此模式,但在我心里还是有一些抵触,我老是抱怨,作者的思想我怎么知道,“子非鱼,安知鱼之思”。而且我一直疑虑,作者是否同意我们的“标准答案”。这样的模式来学习叙事文,议论文我也没发现多大的问题,但一套到散文或者诗歌上,就显得可笑。散文号称“行散而神不散”,所以一般的规则当然不能适应。最好的办法就是然学生多读几遍,然后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师不应否定任何在常识范围内的答案。我纵然不能保证这能有利于教育,但不阻止自由的思想,是教授语文最好的办法。我对老师要求学生背诵散文的做法也不敢苟同。虽然有些散文写的很优美,很感人,也不能逼我将别人“随意的”文章,“刻意地”记忆。我深受其害,不仅是学习上紧张感,更是心灵上的压迫感。如果我懂了它的意思,我自然的会记忆。老师的方法只会适得其反,那时我记得的,现在却差不多都忘记了。
印象最深的散文要算《背影》了。不仅是因为中学的时候学过,还因为之后生活中不断的接触。初中那会儿,如前面所述,我对老师要求我们背它是感到反感的。我根本没有理解它,感受它,即便记得,也是它的躯壳。直到大学,我才真正的认识它。大学有一个学期,副校长给我们上一门课。具体上哪门课我现在已经忘记了,唯一记得的是他在课堂上跟我们朗诵《背影》的情形。他那矮小并有些肥胖的身躯在教室里蹒跚着踱来踱去,嘴里却感情深重地朗诵着《背影》的句子。开始有些同学在笑,慢慢的都静了,只剩下他那浑厚的声音,如酒一般。我沉浸在其中,回想着这些年在外读书与父母分隔的经历,眼眶竟不知觉的满是泪水。我假装摆弄眼镜框拭擦着眼泪,生怕人看见。强颜微笑着看着他朗诵。他朗诵完站在窗前,阳光照在他身上,顿时有种奇妙的感觉。毕业晚会上他给我们表演节目,依然是朗诵这篇文章。在那喧闹吵杂的环境中,在人们嬉戏或伤感时,他依然把它朗诵完了。经历过无数坎坷风雨的硬汉子,也抵不过一篇短短的散文。
大学的时候,我还读过周作人的散文,沉重、平淡;王小波的散文,自由、睿智;龙应台的散文,柔情、生活;刘瑜的散文,知性、独立;北岛的散文,诗意、深刻……我读了一些散文,你要问我读散文有什么用,我具体也说不清楚。我只知道我读的时候很舒服,很享受,并感觉,有书读,有散文读,真是生活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