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唢呐客家情
作者:珠蕾时间:2024-11-14 19:45:34热度:0
导读:当五十名身着淡黄与橘红艳丽服装,头扎红碎花头巾的于都客家唢呐手吹奏的最后一个音符尚在余音缭绕之际,总政歌舞团的著名编导张继刚便迫不及待地对着话筒大声喊道:请于都客家唢呐队的代表走到前面来。愣了好一会才
当五十名身着淡黄与橘红艳丽服装,头扎红碎花头巾的于都客家唢呐手吹奏的最后一个音符尚在余音缭绕之际,总政歌舞团的著名编导张继刚便迫不及待地对着话筒大声喊道:请于都客家唢呐队的代表走到前面来。愣了好一会才明白过来的教练谭冬长受宠若惊地来到了张导面前。刹那间,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著名编导的手和客家唢呐手的手就紧紧地握在了一起。随着镁光灯一闪,一个珍贵的历史镜头被永远地留在了那个时空点上……
这一令人难忘的时刻是1996年春节;地点: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华青年民间锣鼓擂台大赛。
一串长长的历史脚印
这是一串长长的历史脚印——中原汉人的脚印。
自从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汉人为避战乱,不得不离开沃野千里的中原故居,举家举族衣冠南下。辗转迁徙,终于安营扎寨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这南迁的汉民族的一支便将自己称之为“客家人”。客家人不仅带来了中原文明,更与当地土著畲族人相濡以沫,和平共处,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而于都客家唢呐便是这浩如烟海的客家文化宝库中一朵艳丽的山茶花。
于都客家唢呐历史悠久。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就盛行于民间,“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当地唢呐手中就盛传着这么四句顺口溜:“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我,冒声冒息蛮难过。”由此可见,于都客家唢呐是最贴近于老百姓的一种民间音乐,它汲取了赣南采茶戏“灯腔”、“茶腔”的音乐精华,讲究“鼓板分明、粗细结合、高昂悠扬、音响协调”,是客家八音中最主要的器乐,也是客家人非常喜爱的一种传统乐器。于都唢呐以齐奏、对吹、吹打并重。齐奏可谓声势浩大,响遏行云,对吹便显得风趣、诙谐,生动活泼,而吹打并重则气氛热烈、欢快,极富艺术感染力。
于都客家唢呐不仅吹奏形式多样,而且曲牌丰富多彩,据调查,于都唢呐光是传统曲牌就有280多个。曲牌一般分为喜调和悲调。喜调轻快活泼、欢乐,欢乐;悲调深沉、低吟、催人泪下。于都唢呐一般有木管、铜管、铝管与锡管之分,木管柔、铜管亮。但铝管与锡管在于都应用却最广。唢呐为簧管乐器,由哨、气牌、芯子、柏木构成,形体大小不一,常用的有8孔,发音响亮、雄厚。于都唢呐又分为大、中、小、辣子四种,大唢呐粗犷、气派,一般用在大场面;而一种细而长的“辣子”(于都民间俗称吊辣子)因其音高而尖,且吹奏费力,所以只作点缀及伴奏之用。自然用得最多的还是中小唢呐。小唢呐欢快、含蓄、优雅,犹如含情脉脉之少女;中唢呐高亢、激昂、穿透力强,恰似血气方刚之后生。所以这两种唢呐最是富有表现力,用途也最广。于都唢呐不仅品种多样、曲调复杂,而且还善于吸收别地区丰富的艺术养分,从而使之不断地完善与提高。比如有的曲牌就增加了二胡、笛子或锣鼓,这样,于都唢呐的吹奏便更加地丰富多彩了。
一个亲切温暖的“家”
党的富民政策犹如和熙的春风,吹遍了希望的田野,也给老区人民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勃勃生机。为了使于都唢呐这一民间艺术之花开得更艳,1986年于都县专门成立了文化专业户协会,由文化馆具体负责组织和辅导,把过去那些“散兵游勇”式的民间艺人们都组织起来,形成一支队伍,定期地把唢呐手们集中在一起切磋交流,提高演奏技巧,使文化户协会成为唢呐手们温暖可爱的“家”。在这个其乐融融的“新家”里,大家都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比如调式不尽相同的《小桃红》、《瓜子仁》这两个曲牌,就是经过大家去粗取精的筛选之后,才确立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曲调。这种艺术交流的结果,自然是推动了民间艺术的提高与发展。同时他们还采取了‘传、帮、带’的方法,培养新生力量。1988年,文化馆的少儿业余文艺学校开办了少儿唢呐乐手培训班,特别向农村少儿敞开了艺术的大门,当年培训就当年见效,1988年,“少儿之夏”培训的这支农村少儿唢呐乐队,荣幸地参加了江西省第二届少儿艺术节,在风光秀丽的庐山吹响了《贡江乐》,获得了观众的好评。
由于重视了从少儿抓起、从基层抓起,因而唢呐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全县已经有唢呐乐队800多个,唢呐乐手2130多人,真正形成了一个乡乡有唢呐乐队,村村有唢呐乐手,四季能听到唢呐乐声的喜人局面,并涌现出了许多“祖孙唢呐”“父子唢呐”、“兄弟唢呐”、“姐妹唢呐”、“夫妻唢呐”、和“唢呐世家”等家庭唢呐户,因而早在1992年于都县就被江西省文化厅命名为“唢呐艺术之乡”。
一朵艳丽的山茶花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于都客家唢呐再也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了,他们开始频频介入政治、经济和各种文化活动,从而使民间唢呐逐步登上了大雅之堂。而迈开这艰难第一步的却是1986年10月的那次于都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欢庆会。众所周知,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所在地,早在1929年毛主席在于都东门沙坝召开万人大会时,于都唢呐就曾大显神威。后来,红军长征离开于都时,又是于都唢呐手们吹着《十送红军》、《得胜曲》等依依难舍地欢送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万里长征路的。50年后的1986年,刚刚加入文化户协会的客家唢呐手们更是热血沸腾,在文化部门的精心组织下,四个乡镇的100名唢呐手在文化馆的乐手培训班里突击学吹《送郎当红军》、《社会主义好》等现代曲。金秋十月,在于都县纪念长征红军50周年欢庆会上,l00支唢呐齐奏《十送红军》、《江西是个好地方》等5首新歌,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具有如此气势恢宏的唢呐齐奏场面。因而,在县城轰动一时,受到了万余名观众的啧啧称赞。后来江西电视台还将于都百支客家唢呐齐奏的壮观场面拍成了《赣南风情》的电视片,被美国一家公司购买后拿到了海外去播映。因此,于都客家唢呐一下子便声名鹊起:
1992年:全国唢呐大赛,于都客家唢呐代表江西省组队前往河南沁阳参加比赛,刘福长等3人获得了优秀唢呐手奖;1994年:于都县百支客家唢呐在中国赣州宋城文化节开幕式上一展风采。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还对于都客家唢呐进行了专门采访;1995年:由赣州电视台摄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