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这个题目在心头萦绕很久了,迟迟未敢动笔。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顾虑是:公开谈论这个话题是否合适?我是否有谈论这个话题的资格?按照这个思路延伸下去,会不会触及古玩行的潜规则?弄不好,会招致利益集团的整
这个题目在心头萦绕很久了,迟迟未敢动笔。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顾虑是:公开谈论这个话题是否合适?我是否有谈论这个话题的资格?按照这个思路延伸下去,会不会触及古玩行的潜规则?弄不好,会招致利益集团的整体对抗。我还在犹豫。我很担心,这思虑良久的开题,因为顾虑太多而前功尽弃。
我需要说服自己。
这个话题与自己关系实在太大了,使我无以回避,无法躲闪。
说大是因为国宝帮与自己息息相关。一直以来,圈内把以馆藏图录为蓝本的赝品收藏者称为国宝帮。更有甚者,还要特别标注:低档赝品。这固然是一种态度,却未必是其含义的核心或真谛。我反对一切以固定眼光看事物的方法。古人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日可别观一士,怎么唯独对国宝帮例外?
显然不妥。
因此,我一直努力宣扬这样一种观点:国宝帮是玩古的一个阶段,它不是固定的人群,只是流动的收藏队伍中相对稳定的部分爱好者。真心喜爱并收藏古玩的,几乎没有人能跨越这个阶段,哪怕只是一般的喜欢。
既然谁都无法回避,既然谁都可能经历,那么,我们也就没有理由轻贱、蔑视,甚至鄙夷了。
人类最狭隘的缺点之一,就是缺乏对与自己犯过同样错误的人的宽容。人们很容易遗忘,仿佛犯此错误是别人的专利,从来与自己不相干似的。
无意中碰到一个人类心理问题。
为什么人们对与自己犯了同样错误的人会如此难以容忍,以至反应失度?原来触到了自己最敏感的神经——人性最大的弱点是对自己错误的隐瞒、掩盖和回避,仿佛一旦曝光,便天塌地陷。然而,这根神经虽敏感却很脆弱,稍一扰动便颤颤发抖,以致心神大乱。因此,这种方法在现实心理测试中很实用,许多不该做出激烈反应的激烈反应,都会泄露当事人不愿泄露的某种秘密。
我们貌似已经跨越了国宝帮阶段,实际却未必。我们固然不会再去碰那些低档的仿品,但在日新月异的高仿品面前,我们真的能够确保不再失手吗?
很难说。
爱好者应当不会忘记,近年在江湖上频频失手的某些专家吧,难道他们的学问是假的吗?难道他们曾经的辉煌是浪得虚名?当然不是。君不见,多少成名不成名的爱好者读着他们编写的教科书一路走来?对他们的失利,我只能归结为一点——眼光落伍了。也就是说,他们有话语权的时代已经过去——无论新出土的大量资料,还是造假方法的花样翻新,与他们叱咤风云的年代相比,都相去甚远。
还有一种声音:利益驱动。这是感情上我不愿接受的一种说法,我宁愿把那些曾令我尊崇和顶礼膜拜的老先生们失利的原因,归结为纯粹知识结构和眼光的过时,尽管有藏友提供毋庸置疑的证据。
那么,既然我们都曾作为国宝帮成员存在,既然我们都有可能重新遭受仿品的打击,拯救一说也就不单为国宝帮,实在是一种反省,或者,也是拯救我们自己了。

一、什么是国宝帮
从前面的阐述已经知道,我们说的国宝帮并非针对全部购买“国宝”的人群,我们只从收藏角度定义国宝帮——“国宝”消费只有作为收藏现象存在才有文化意义。古玩商也可能购买“国宝”,但情况显然要复杂得多。
因此,我们谈论的国宝帮至少是这样一群人:古玩收藏爱好者;热心的收藏文化传播者;按图索骥、依样画葫芦的执迷追随者;可能初识也可能久历,但对古玩认识仍模棱两可、一知半解却如痴如醉者;误入歧途而不自知者;不缺乏爱的情怀却缺乏自我否定精神者;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者;总试图以固执的主观意愿阐释其藏品的客观合理性者;不以盈利为目的者……等等。
类似的条件还可以列下去。有的是优点,有的是缺点,有的与优点缺点都没关系。既然与好坏都不相干,也就很难给国宝帮定性了。我只能说,国宝帮是古玩收藏中的客观存在;是难以逾越的一个阶段;甚至在收藏道路上它并不属于初级或相对较低级的阶段。
我认为,跨越国宝帮阶段,每个收藏爱好者都可能接近高手。理由有三:
第一,国宝帮的收藏往往自成系列,或按门类,或按年代;
第二,国宝帮的理论积淀往往较深,完全被实物欺骗误入歧途的爱好者是有的,但绝不仅局限于实物本身;
第三,国宝帮具有超强的凭借造型和纹饰断代的能力。
国宝帮并非因为品位低才沦为国宝帮,核心在于所藏皆为赝品。由此推断,倘若国宝帮跨越真赝之门,如果条件允许,绝不会轻易满足于一般物件的收藏,此品位之谓;倘若意识到自己所藏皆为赝品,对其灵魂触动是振聋发聩、惊心动魄的,此后的收藏一定尽其所能远离赝品,此眼力高手之谓。
划分国宝帮的人员构成意义不大,它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型。如按文化知识层次划分,既包括高端的理论工作者和高级知识分子,也包括完全凭经验、技术生存的普通劳动者;按官阶划分,既包括巍峨高官,也包括平头百姓;按收入、年龄、性别、职业等划分,同样无法筛选出独特的品格来。
前面谈论的国宝帮,显然不是人们通常说的国宝帮。通常专指收藏“一眼假”的低档假货人群。圈内在谈到这个群体时,带着毫不掩饰的贬低口吻。从人权公平的角度看,这种贬低显然带有优越者的歧视,属于人性中肤浅的阴暗心理。然而,这种心理在现实社会中有着“广泛而坚实”的生存基础,因此,把这种被指斥的国宝帮单独提出来剖析,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
这等于人为地把自己与国宝帮割裂开来,站在局外的角度谈论国宝帮。
还需剔除其中的歧视成分。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国宝帮作为一种现象,客观地谈论了。谈论的角度很多。为了追求直观感受,我想从几个例证入手。
例证一:
某君玩玉多年,收藏以高古玉为主,藏品多购买于潘家园古玩市场,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收获。长期行走于市场,结识了不少卖家。在不同卖家的不同风格之间,发现并总结出一套判断真伪和讨价还价的技巧。因此,每回在与商家周旋并最终以满意的价格购得藏品之后,总能带来几天持续的兴奋和喜悦。比如为了避免高价,一定要货比三家;为了避免受骗上当,一般选购残件;当然,最主要的防卫手段还是控制成本。用他的话说,“只买对的,不买贵的。”他认为凡是仿品都有成本,既然连成本价都达不到,怎么可能是仿品呢?真东西大都是盗墓盗来的,只有这种来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