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众里寻他千万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词总结出的人生最高境界。意指无数人生风雨过后,才发现,我们所希冀与执著的,其实是如此简单。此刻,绵绵秋雨中,一派蓊郁的白
“众里寻他千万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词总结出的人生最高境界。意指无数人生风雨过后,才发现,我们所希冀与执著的,其实是如此简单。此刻,绵绵秋雨中,一派蓊郁的白马寺山带给我的恰是这样一种返璞归真的人生体验。
白马寺山位于山西省晋城市5公里处的城区境内,又名司马山,相传因魏司马懿封长平侯曾登临此山而得名,后因山顶建寺名白马禅寺,故而更名为白马寺山。在山的大家庭中,白马寺山实在是很普通,它没有泰山的尊贵,也没有黄山的奇秀,更没有华山的险峻,方圆不过10多平方公里,主峰海拔也只有1010米。但是山不在高,白马寺山以其独有的山韵和丰富的内涵,征服了每一个亲近她的人。纯粹山光与久远历史的完美对接,让置身其中的我们从中嗅到文化的醇厚与清香。
走在白以寺山中,雨混合着植物的气息,熏人欲醉。那些青翠的树木,密密丛丛,汇成茫茫的林,它们过分地自由和幸福,所以过分繁荣。雨丝曼妙中,人的目力十分有限,世界骤然狭小,而满耳的寂静成了世界的主宰,使空气有了重量,使人生出几分恐惧来。宁静的大美中,我想到人的渺小,人总是喜欢炫耀自己的狡狯,蔑视自然;而一旦置身其间,惶恐便产生了,这惶恐是人类那颗荏弱心灵的颤栗。
沿平安大道漫行,行至半山处,凌空腾起的白马雕塑便跃然眼前。关于这匹白马,当地流传着几种传说。一说是古时有一少年,每天为财主上山打柴。一日,他打柴回来,路遇老者索柴取暖,少年慨然施柴于老者,老者赠以纸马。并告诉少年:这是一匹神马,是当年唐僧取经时骑过的小白龙,有所求只需找到千年谷草让它吃下,立刻就能显灵。一个风雪之日,纸马吃下少年在山上白马寺中寻得的千年谷草后,变成了一匹雪白的骏马,进山为少年驮柴而归。财主得知后,想将神马占为己有,便同家丁合谋半夜前去盗马,结果被白马踢翻在地,少年从睡梦中惊醒,跃上马背,与白马腾空而去。马铃被财主扯落了,散了一地,变成了摇之即响的马铃石。这就是马铃石的来历及晋城四大名胜之一“白马拖缰”的传说。至今在白马山仍可寻找到此石,石形如铃,响声悦耳,而白马拖缰的那条沟至今寸草不生。
传说不是历史,这其中几分可信,我们无从验证。但是传说却是传统文化中的不可或缺一个支脉。程瑶田的《释出小记·螟蛉蜾口异闻记》和傅斯年的《周颂说》都提出观点认为,凡是一种可以流传于民间的文学,每每可以长期保存。不能在民间流传藏于政府的文学,一经政治巨变,便会丧失。因而我们对于传说,绝不可等闲视之。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历史没有中断的文明国家,几千年积淀起来的传统文化中,仍有许多值得弘扬,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民族凝聚力和韧性。至于勤劳、诚实、正值、乐于助人等美德,更是任何社会都需要的优秀文化传统,而这些在传说中,都有很好的保存与传承。
千年古刹白马禅寺始建年代不详,相传建于唐代,是泽州府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关于白马禅寺,泽州府志有“司马山上有魏碑故名”的记载,金代文学家李俊民游司马山,曾留下“千年古庙映崇岗”的佳句。至今盛传着唐三藏在此晾过经书和白马将军投于廉颇将军帐下在长平之战凛然捐驱的动人传说。透过这些历史资料,我们不难想像白马禅寺当年的盛况。遗憾的是日寇占领晋城时,白马禅寺遭到严重破坏,除景公塔幸存外,整个寺院变为废墟。
一九九三年重建以来,陆续修建完成了藏经楼、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殿、九龙壁、伽蓝殿、大毗卢殿、文殊殿、念佛堂、斋堂、文殊塔、祖师殿、舍利塔、上客堂、二僧院以及东西配房等工程。重建后的白马禅寺占地2万平方米,为全国百座重点寺院之一。寺内供奉有从缅僧南坎观音寺请来的玉佛五尊、及一尊观音像(缅甸玉),台湾佛教基金会赠送的三千册《大藏经》。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寺院封笔提名。白马禅寺集歇山、硬山、庑殿、卷棚等建设形式为一体,取唐、宋、明、清建筑之精华,堪称古代艺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典范。
能到白马禅寺来,感受这份饱经沧桑的历史是幸运的……仰望巍巍壮观的文殊塔,我的心中一片茫然,似有所思,似无所思。我不知自己在想什么,但我知道我的灵魂正在经受一种特殊的洗礼,或者那也算是对某种神秘教诲的聆听吧?在它清凉的阴影下,我的心境慢慢澄清,融入静谧之中,心中生出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淡定。遂想起了古代那些隐士,栖身于这样一方清凉的圣地,怎么会没有一腔超然的高士情怀呢。于是我认识到,淡定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生命智慧,甚至是生命的意义之一。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一种淡定,老子说“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也”也是一种淡定。我说不清我心中存在的是怎样的一种淡定,但我知道这淡定将支持我以某种新的姿势再度走向城市。
古塔景公塔,矗立在白马寺山山巅上,始建于何时已无从可考。按现有文字记载查证,可知其重建于清康熙三年,塔身为青砖修砌,七级,高23米,塔中供奉着观音菩萨和他的右胁侍善财童子、右胁侍龙女。塔尖上的那篷荒草,以及底层塔门的斑驳朱漆,无不在向我们召示着它的沧桑经历。沧海桑田,司马懿也好,景文魁也罢,都早成为了尘封在历史星空的一丝神秘印记,唯有景公塔孤寂地真实地矗立在历史的一角,无语地述说着曾经的辉煌和衰败。洁身独处于都市喧嚣的一隅,累世的坚持着,景公塔确实称得上是大隐隐于市的圣者。默立塔前,我把整个世界的躁动抛到了脑后,在这绵绵的秋雨里,一任心神去体会这古老的脉动。
游历于白马寺山,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穿梭。隔着雨帘俯望晋城,忽然间感觉都市的繁华是那么的缥缈,一如这漫漫秋雨扑朔迷离。若隐若现且远且近间,仿佛就在你眼前,却又无法触及,雨中,一股浓郁的清新告诉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永恒,明天是捉摸不定的。
别了,尽管我有万般的不舍,我多想成为这悠悠天地中的一丝细雨,或者一缕轻音,与你朝夕相守……
再会,白马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