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鸟儿自古与人类关系密切,“鸟语花香”、“子规啼血”、“鸠占鹊巢”、“鹰击长空”、“月落乌啼”……古人为我们留下了无数有关鸟的成语、寓言、诗文和图画。它们饱含古人对自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鸟儿自古与人类关系密切,“鸟语花香”、“子规啼血”、“鸠占鹊巢”、“鹰击长空”、“月落乌啼”……古人为我们留下了无数有关鸟的成语、寓言、诗文和图画。它们饱含古人对自然的认识、想象以及附会。鸿雁代表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杜鹃(布谷、子规)代表游子对家乡的怀想,麻雀、燕雀代表短视小人,鸿鹄代表远大的志向和强大的才能。
古今很多诗文都少不了鸟的身影。
宋末贵溪诗人谢枋得写的《蚕妇吟》:“子规啼出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中的子规就是布谷鸟,也叫杜鹃。每当春末夏初栽禾(插秧)的时候,在农村常常听到“各栽各个”的鸟叫声,这便是布谷鸟的叫声。布谷鸟是捕食松树毛虫的能手,贵溪民间有“各栽各个来得早,山上毛虫就减少”的说法。
南宋词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中有“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的词句,鹧鸪在贵溪山区也不少,夏秋两季,鹧鸪常栖于山峰,昂首高啼,叫声音与“江西佬——大哥”,古人闻其声又与“行不得也——哥哥”音同,因此若出门闻其声便颇感不吉利,把它视为不祥之鸟。其实鹧鸪是捕食害虫的鸟。
不少鸟类的活动和啼叫声往往被人误解。农村流传着某些传统观念:把以害鼠为食的猫头鹰看作是凶鸟。我国民间有“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等俗语,常把猫头鹰当作“不祥之鸟”,称为逐魂鸟、报丧鸟等,古书中还把它称之为怪鸱、鬼车、魑魂或流离,当作厄运和死亡的象征。产生这些看法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猫头鹰的长相古怪,两眼又大又圆,炯炯发光,使人感到惊恐;两耳直立,好像神话中的双角妖怪,使得古人多用“鸱目虎吻”来形容凶暴之貌;猫头鹰在黑夜中的叫声像鬼魂一样阴森凄凉,使人更觉恐怖,古时称它为“恶声鸟”,《说苑?鸣枭东徙》中有“枭与鸠遇,曰:我将徙,西方皆恶我声……”的寓言故事。此外,猫头鹰昼伏夜出,飞时像幽灵一样飘忽无声,常常只见黑影一闪,也使对其行为不甚了解的人们产生了种种可怕的联想。每当傍晚时分听到“果——果——却怪、却怪”的叫声,就会感到心寒,是受“猫头鹰叫,祸来到”的迷信影响。
有一种叫鹊鸲的鸟,农村叫它水鹊,有时突然从屋檐边掠过,同时发出“叽呀——呷呷“的尖叫,令人心惊。在屋里做家务或女红的妇女便会立即起身,出门喊叫玩耍的孩子,怕他们掉入附近的池塘有危险。不知唐朝的杜甫在《春望》里说的“恨别鸟惊心”的鸟是不是这种水鹊。
世界上最聪明的鸟并非学舌的鹦鹉,而是普普通通的乌鸦。乌鸦很具创新性,它们甚至可以“制造工具”完成各类任务。《乌鸦喝水》并不是杜撰的故事,它真正反映了乌鸦思维的巧妙。
乌鸦是一种通体漆黑、面貌丑陋的小鸟,因为人们觉得它不吉利而遭到人类普遍厌恶。人们早上出门的时候,要是第一眼看到喜鹊,就浑身高兴;要是第一眼看到的是乌鸦,尤其是听到乌鸦叫唤,便认为会倒运;平时如有人说了不吉利的话,旁人就会骂他“乌鸦嘴”。因此,乌鸦常常被人们看作是可恶的鸟。古诗文中说到乌鸦就没把它当什么好鸟,如元朝马致远《秋思》里的“枯藤老树昏鸦”,谚语“天下乌鸦一般黑”。
人们对乌鸦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是不对的。其实,乌鸦是非常正面的鸟。乌鸦终生一夫一妻,爱情忠贞,乌鸦还懂得反哺(照顾父母)。《本草纲目?禽部》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雏鸦在母鸦的哺育下长大后,当母鸦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鸦的口中,回报母鸦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母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乌鸦反哺”。
乌鸦喜欢聚合的特点竟被人们用来当成贬义词——乌合之众,这种理解大错特错。
殊不知乌鸦和喜鹊、灰喜鹊都是富有团队精神的鸟类,也是最擅长打群架的鸟类,面对任何可能的危险,他们都会互相呼应,快速聚集,为了共同的利益不顾个体的性命。因此,喜鹊成堆的地方,没有乌鸦;乌鸦控制的地盘,没有喜鹊。
《本草纲目》说喜鹊的名字包括两个含义,一是“鹊鸣,故谓之鹊”,一是“灵能报喜,故谓之喜”,合起来就是人见人爱的喜鹊。据说喜鹊能够预报天气的晴雨,古书《禽经》中有这样地记载:“仰鸣则阴,俯鸣则雨,人闻其声则喜。”
因为喜鹊最喜欢的是“跃登高枝”,它们的巢一般都选在高高的杨树上。“鹊登高枝”,比喻一个人节节向上、家庭出人头地。
然而,就算是人人喜爱的喜鹊同样也有人非议。
比如说喜鹊喜欢“翘尾巴”,它从某处飞过来,落到枝上,往往都会翘一下尾巴以保持平衡;没事在枝上呆着的时候,也经常要用尾巴来协调身体,因此,“翘尾巴”这个动作,就又用来形容一个人骄傲自满了。在人们眼里,喜鹊跟乌鸦在孝亲方面正好相反,“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记了娘”的歌谣说的不知是否确有其事。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唯一得到人们善待的是燕子。自古以来,大概我国各地都有不伤害燕子的民风,并认为有燕子飞入的人家是积极向上的家庭。古诗:“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说的就是那些大家庭衰败景象。每家的大人都会告诫孩子别赶走燕子,更不能捣毁燕子窝,也不要抓小燕子,并说手碰了燕子,就会省瘌痢头。
年年春天,桃花盛开,人们便早早盼望燕子回来:“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燕子终于飞回来了,人们惊喜:“似曾相识燕归来。”看,“谁家新燕啄春泥”,田园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就是燕子的形体。燕子也许得益于这种形体,人们认为它没什么吃头而常常让它免遭灾难。倒是那些体形肥大的益鸟如猫头鹰、草鸮、短耳鸮等常常被猎获到菜市场;一些毛色鲜艳、体态逗人喜爱的益鸟如金翅雀、黄莺等不是死于弹弓之下,就是被掏了鸟窝,覆巢之下无完卵;连一些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禽如白鹇等也难免遭殃。随着气枪的广泛使用,可怜的鸟儿频临灭顶之灾,真正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