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晚饭后在书房里翻阅资料,不经意间看到几个熟悉的本子,那是二十年来精心收藏的自己的手稿。像见到久违了的儿女一样,我的胸中涌动着温柔的感情,脸上荡漾着慈祥的欢笑,两只手反反复复地抚摸它们,传达着无声的问候
晚饭后在书房里翻阅资料,不经意间看到几个熟悉的本子,那是二十年来精心收藏的自己的手稿。像见到久违了的儿女一样,我的胸中涌动着温柔的感情,脸上荡漾着慈祥的欢笑,两只手反反复复地抚摸它们,传达着无声的问候、无比的疼爱和无限的呵护。
从外观上看,这几本手稿并不打眼,大大小小的纸张,深浅不一的颜色,就像一支服装、装备都极不统一、极不协调的部队。细想起来也不能责怪,置身的背景迥异,出生的时间不同,享受的条件有别,有什么理由强求这些手稿整齐划一呢?
记得刚开始笔耕的那几年,我在皖豫边陲的小镇上教书,条件十分艰苦。每当产生写作冲动的时候,就躲到土墙草顶的宿舍里,随手从备课笔记中撕掉几张劣质纸,伏在简陋粗笨的木桌上奋笔疾书。若是身居他处,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稿纸,干脆就地取材,烟盒、报纸或是其他什么包装纸,逮着什么用什么,想到哪里写哪里,于是有了一些特殊的手稿。那阵子,自己确实写了很多很多,手稿呢,自然就像春风吹拂的野草,一天天疯长起来。那厚厚的一摞稿纸,如今业已发了黄,但看上去依然原野一般的肥沃,其中布满了自己耕耘的足迹,更蕴藏着“勤能补拙”、“穷则思变”、“以苦为乐”的道理。
后来,我调入霍邱县委办公室工作,工作环境变了,生活条件变了,但我对写作的兴趣始终没有变。这期间,手稿大多使用质地很好的信纸写就,有很多被国家级报刊变成了铅字,有的还为我挣得了获奖证书。应该说,这些手稿,无声地诉说着我的一腔痴情,昭示着坚守精神家园的信念、信心和乐趣。
我向来思维迟钝,写作时总难做到一气呵成,于是,涂涂抹抹、勾勾画画、圈圈改改,就成了手稿共有的“风景”。这固然很不耐看,也极不容易辨认,但恰是这种七零八乱,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思想轨迹,更是时刻提醒我,对待写作一定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要做反反复复的修改,要拼上自己最大的力量。
由于工作太忙,常常有一些构想,只写一半就搁笔了,导致手稿中出现了肢体不全的“残疾者”。它们目光哀怨地躺在那里,一躺就是几年、十几年。前不久,我拾掇书屋时看到它们,仿佛听到了一声声呻吟和呼唤,当即心弦一动,坐下来将失落的记忆重新找回,将断裂的思维一点点焊接,这才有了足本的《故乡的龙井》、《夏夜擒鳝的记忆》等散文作品。十“年”怀胎,一朝分娩,这些非同寻常的手稿,至少使我明白了干事情不能功亏一篑、不能半途而废的人生哲理。
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我已“换笔”多年,手稿早已销声匿迹。用电脑写作,效率固然是成倍提高,但整日面对着显示器上呆板的字体和案头一成不变的打印稿,总感到了无生趣,也总会时时想起手稿带来的诸多好处和种种乐趣来,这也许可以称之为手稿情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