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三日(二)
作者:异音时间:2024-11-04 04:28:28热度:0
导读:第二日济南是著名的泉城,而趵突泉被康熙皇帝封为“天下第一泉”,是公认的济南诸泉之冠,所以有“游济南不游趵突,不成游也”的说法。民间关于趵突泉的传说十分丰富,更有文人墨客以至帝王将相不遗余力的渲染,所以
第二日
济南是著名的泉城,而趵突泉被康熙皇帝封为“天下第一泉”,是公认的济南诸泉之冠,所以有“游济南不游趵突,不成游也”的说法。民间关于趵突泉的传说十分丰富,更有文人墨客以至帝王将相不遗余力的渲染,所以游人一到济南,心向往之的第一目标自然便是趵突泉。
我向山东的同行们和的士司机打听,“门票40元”,“不知道有没有月票、年票”,“游人不少”,“从济南的每一个地方去,都很方便”,他们这样说。
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亦有“槛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每个名称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趵突泉这个名字,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任齐州(今济南)知州时起的。现在的趵突泉公园,建于1956年,位于济南市中心。到济南的第二日下午,我们相约去游览趵突泉和大明湖。虽然是星期三的下午,可是游人仍然很多,从公园大门一直走进去,每一个景点前都站满了等候拍照的人们。人多,倒是和我到过的任何一个景点相当的一致。
我们一行迤逦来到趵突泉边的时候,泉的四周都围满了兴致高昂的人们,有人离开,也有人不断地聚拢来。每一个能够拍照的地方,都有人站着等候,人们的手上,捧着各种各样的照相机、摄像机。刚刚在这个位置拍了,挪几步又有更好的位置,于是又等着前边的人拍完了再拍。趵突泉泉池东西长30公尺,南北宽20公尺。泉东有来鹤桥,其它三面都有建筑,临池有栏杆,游人不能接近水面。据说桥的对面以前没有栏杆,人们可以体验趵突泉水的妙处。但是曾经发生过游人跌入池中淹亡的事,就都加了栏杆。据说更早的时候,还有人在池中游泳呢。想是那时候象趵突泉这样的水,到处都有,也就不显珍稀了。如今,如果还有谁下去游泳,不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才怪。
桥的对面,三只泉眼不停地翻滚着,仿佛池底支着三口沸腾的锅。据说趵突泉每天涌出7万立方米的泉水,最大涌量达到每日24万立方米。出露标高可达26。49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觱涌三窟,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一个“奋”字,把泉水向上翻涌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不仅字面古雅,而且音义兼顾,极贴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趵突”既形容泉水“跳跃”之状、喷腾不息之势;同时又摹拟泉水喷涌时“卜嘟”、“卜嘟”之声,可谓绝妙绝佳。而我见到的情形仅如沸水翻腾一般,并没有高出水面多少,这肯定和临泉建池蓄水有关。在人声的喧嚣中,也没有听到“隐雷”之声,严冬时节水面蒸腾的雾气,也没有见到。
泉水澄澈清洌,水底纤毫毕现,水中锦鳞游泳。据说几年前泉中有上百斤的彩鲤,清淤时被捕捞拍卖了。到过的好多有鱼的景点旁边,都有摊点小贩向游人兜售鱼食,可是趵突泉边似乎没有。这也许是为了保持泉水清澈的一个措施吧。老舍先生说,“泉太好了……”。趵突泉的水有多好呢?据检测,泉水完全符合国家关于饮用水的标准。看多了被污染的水,单是这一池清水,就足以教人留恋忘返了。
据说北方有好多城市耗费巨资引水造湖,而济南人独得自然垂青,得享如此琼浆玉液,更不用说每人40元的门票,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呢。2001年时,趵突泉创下了停喷890天的历史纪录。在采取加大地下水的保护和放水保泉等措施后,自2003年9月以来,趵突泉已经基本上恢复了四季泉水不断的景象。趵突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我国的商代,长达3543年。但愿我们的后人永远都能够欣赏到这三泉并涌的奇观。
在趵突泉附近,散布着金线泉、漱玉泉、洗钵泉、柳絮泉、皇华泉、杜康泉、白龙泉等三十多个名泉,构成了趵突泉泉群。其中漱玉泉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文集《漱玉集》而得名,泉北有李清照纪念堂。
日程所系,游毕趵突泉,我们就向大明湖进发了。
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共同构成了济南三景。大明湖胜景,在唐朝时就名扬天下了,但是关于大明湖的民间传说,更多来自于清代。现在的大明湖公园,建于1958年。我们到的时候,又在进行扩建。
大明湖是一个天然湖泊,水来自济南城内珍珠泉、濯缨泉、芙蓉泉、王府池等诸泉,有“众泉汇流”之说,水质清冽,天光云影,游鱼可见。水深平均两米左右,最深处约四米,沿岸一米左右。
我们从一处码头乘舟驶向湖心小岛。沿岸的水面上,可见一些浮萍之类,据说这时还不算多。越往湖心浮萍越少,终于没有了,却也看不到游鱼的身影——比起趵突泉的水来,已经是差得远了。小岛上就是有名的“历下亭”了,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杜甫曾与北海太守李邕饮宴于历下亭,并写下“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诗句,广为传诵。
一般游济南,都是先趵突泉,而后大明湖,这就给了向导们一个卖关子的机会。趵突泉的泉名是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写,其中的“突”字少了两点,向导会说,“这两点哪里去了呢?到了大明湖,大家就知道了。”到了大明湖,你会看见,大明湖的“明”字中的“日”字,被写成了“目”字;另外一点,则是飞到了这历下亭——乾隆皇帝写的“历下亭”的匾额,“下”字又多了一点。加上杜甫“济南多名士”的诗句,人们就说,这是希望济南的名士“多一点,再多一点”。多么美好的愿望啊!
在湖心小岛上,导游向我们讲述了大明湖的四大谜团:青蛙不鸣,蛇踪难寻,久旱不落,久雨不涨。“蛙闭嘴,蛇归洞”的传说缘于乾隆皇帝南巡,早就听说过了。大明湖水源充足,排水便利,湖底土质结构细密,不利水之渗露,故久旱不落,久雨不涨。这是科学地,亦足见济南之地灵。对于“蛇踪难寻”,一种被大多数人的说法是,由于大明湖水域水鸟众多,蛇类难以在此生存。我对此说尚有疑虑,大凡有水的地方,都有大量鸟类栖居,而并不是水鸟众多的地方就没有蛇类。而对于“青蛙不鸣”,目前还没有比较科学的说法。但是有人考证过,大明湖中确有蛙类,确实听不到蛙鸣。有人专门从远处捉来鸣叫的青蛙放入大明湖不同区域作试验,结果也没听到这些青蛙的叫声。仅有湖边少数居民说曾经听到过大明湖中蛙鸣,这也只是增加了大明湖“蛙不鸣”的神秘而已,不能作为否定的证据。据说,“蛙不鸣”的现象,并非大明湖所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