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钟山如盘脚而坐、两手抚膝之巨佛。明孝陵后的山头,就像胖头胖脑的佛首。钟山陵,好似这佛的锁骨间的一颗肉痣。灵谷塔却像镶于佛身的左胆。宁杭高速公路绕山脚而行。山上,四通八达的道路,像这座巨佛似的山的血脉。
钟山如盘脚而坐、两手抚膝之巨佛。明孝陵后的山头,就像胖头胖脑的佛首。钟山陵,好似这佛的锁骨间的一颗肉痣。灵谷塔却像镶于佛身的左胆。宁杭高速公路绕山脚而行。山上,四通八达的道路,像这座巨佛似的山的血脉。
据说,秦始皇东行,察钟山之山势与气脉,很有卧虎藏龙之气。疑心钟山周围有与之争天下者。于是下令从山脚城池外修筑一条大河,以阻断钟山龙脉气韵而安天下。因引淮水为河,修于秦,故称秦淮河。传说是真是假,且当别论。但河的修筑,不但方便了交通,培植了风景,还繁华了市井,增添了名胜。
因为钟山气势自古有名,便有不少名人葬于此地。远有孙权、朱元璋等,近有谭延凯、廖仲凯、何香凝,常遇春,吴良、吴桢,抗日航空列士等。当然,入葬这里的还有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是不彻底的革命。但他为国为民的忠心赤胆,天地可鉴。可惜先生逝之过早,而先生用人察之有失。不过,由此也可见先生近乎人情而不可神化之处。
走进陵园,塔松高挺,古木参天。过博爱坊,走向先生陵寝的宽阔而洁净路洒满阳光,人们怀着朝圣的心情,悠然前行。路的两旁,森森林木,肃然而立。途有一恢宏之馆,立一巨碑,上收一行大气磅礴的繁体楷书“中国国民党党葬总理孙中山先生”。仰视而读,静心而思,先生之逝,悲乎哀哉!
先生之革命,虽然创建了凝聚自己一生心血的党,但尚未将这个党培育成熟的“三民”政党,尚未建立属于自己国民的政府而不幸仙逝。虽然先生之党,以“党葬”之最高礼遇葬之,专从苏联订制一副紫铜棺材安放先生骨骸。但先生壮志未酬身先逝之遗憾,却不得不令人叹息。
踏着千级台阶,步向先生陵寝。中间两路斜度随阶梯而起伏有致的花池里,以及两旁的花台上,绿的灌木、剑兰,青的小树、小草,紫色的、黄色的菊花,在阳光下,散发着一种神圣的气息。仿佛我们走近的,是栖息天堂的灵魂。
攀登到祭堂前又长又宽的石院子上,我们看到一座蓝色琉璃瓦的建筑。两边两座雕楼似的建筑,全是白色的石块垒成。石与石之间,缝隙如发丝。中有三个宽而高大的圆形拱门。每一道拱门上头,都用篆书写着两个字。它们分别是:“民族”“民权”“民生”。
正门可瞻仰中山先生身着长衫、高大伟岸而逼真的白玉雕像。像前鲜花数盆供奉。并有铜链相围而护。还有四位武警负责值守于此。左壁上刻着中山先生拟草的《临时宪法大纲》。面对祭堂,右进左出的参观的人们,虽然个个大汗淋漓,但没有喧哗,没有笑闹,更没有怨气。每一个人都那样地静心静气,轻手轻脚地缓缓而进。仿佛怕惊醒先生安息之灵似的。大家都一门心思地想着这个民族先贤,为他在天之灵,虞诚于心,静心祈祷似的。
据说,先生骨骸,藏于六米之深处。参观者沿着有护兰的圆形墓堂,可俯瞰白玉雕铸的棺形盖上的先生逝时静躺之状。先生之头顶,青天白日之徽是那样的沉默无语,仿佛有愧于先生似的。
也许先生之灵是净化人心的良药。要不,这里的游客为什么会那样自觉地讲究卫生呢?这里的小贩为什么会那样面带微笑而轻言细语呢?这里的鸟儿为什么轻歌如梦呢?
是的,圣人之所以为圣,是因为的活着时为大众的无私而受人景仰。而成千上万的景仰,让他在离开人世之后,他的魂灵,依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富有净化人心的魅力!
返回的路上,我想,先生一生,能为国共两党尊而崇之,如此史贤,可谓少有。这可能与先生提倡博爱之思想有关。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的爱,让先生之志,覆盖人间,以致党不分立场,人不分贫富,皆为先生之行而颂。致使先生在人们心目中,虽死犹生。
蒋公赴台时,曾想将先生掘而取之,一同赴台。然而,担心有损于先生之灵安,故而弃之。当然,亦有贤者语于蒋公曰:“先生多虑了,中山国父,天下尊之,谁也不会因此而冒天下之大不讳!”蒋公听之,心归于胸,启程赴台。
如今台海之间,“三通”在望,和平初开,同胞往来,络绎不绝。共仰先生之灵,同祭先生之魂已成现实。先生之“民族、民生、民权”,已瞩目于世界之林,已闪耀于中华大地。先生之灵,今可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