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从前的百官,在前江那个地方有一座“陈总管庙”,一直是香火兴旺,相传这座庙是了为纪念陈总管而建造的。明朝初年,百官的曹娥江潮水常常淹灭前江一带,致使民房冲坍,农田遭淹。每当曹娥江发大水总会让百官前江人承
从前的百官,在前江那个地方有一座“陈总管庙”,一直是香火兴旺,相传这座庙是了为纪念陈总管而建造的。
明朝初年,百官的曹娥江潮水常常淹灭前江一带,致使民房冲坍,农田遭淹。每当曹娥江发大水总会让百官前江人承受太多的苦难,过去的曹娥江使百官“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现象持续不断,变成了“十年就有九年荒”的苦难贫穷之地。
洪水呼啸而来之时,冲垮堤塘,淹没村庄和农田,举目望去,一片汪洋,孩哭、娘叫、狗咬、鸡鸣,水上漂浮着衣物、家具、牛羊、尸体,真是让人惨不忍睹,房屋倒塌不计其数,树木有的连根拔掉。刹那间村庄良田尽成泽国。
绍兴府决心在此修筑一条海塘,于是集资银两,组织千余民工日夜筑坝。可是堤坝刚刚修好,潮水一来就被冲垮,一连修了七七四十九次,都被潮水冲垮。原来这条前江的“堤坝”是呈直线修筑的,曹娥江大潮涌来时,有的堤段就老是被冲掉毁坏。
受命负责前江段堤塘建筑的陈总管,看到堤塘屡筑屡毁,心里十分难过,天天借酒浇愁。
一天,陈总管突然想出一个治海塘的妙计,当即命令千把民工停止筑堤,挑着箩担去四邻八乡收买砻糠瘪谷。民工收了三个月零六天,把收来的砻糠瘪谷统统倒在前江的曹娥江岸边,堆成了一条“砻糠堤塘”。
前江百姓看到陈总管用砻糠做堤塘,感到奇怪,有的说陈总管筑海塘筑昏了头,泥土都挡不住潮水,砻糠塘有什么用?有的说陈总管足智多谋,一定别有妙计。
过了几天,潮汛期到了,大潮滚滚而来,把这条垄糠堤塘冲到岸边,潮水退去后,这条砻糠堤塘就留在那里;潮水又来了,砻糠堤塘又冲到岸边,这样一涨一冲,把这条砻糠堤塘一直冲到民宅附近。过了许多月,这条砻糠堤塘就在老地方不动了。于是陈总管下令民工在砻糠堤塘上筑起了一条前江最早的土石海塘。
从此,不管怎样大的潮水和洪水,这条海塘再也没有被冲掉,人们安居乐业。陈总管用砻糠筑塘的故事,一时传为美谈。这种筑堤的方法简单又科学,原来直线形的塘堤易被潮水冲毁,改用一条弯曲形的塘堤就能缓解冲击力。从那以后,潮水冲垮塘堤的次数就少了,海塘的寿命也得以延长。
前江的老百姓每每想起当年为民妙计造海塘的陈总管,就集资建造了一座“陈总管庙”,塑像祭祀他。据史料记载,前江“陈总管庙”祀陈贤,陈贤、嵊县小浦桥村人。南宋庆元三年进士,授翰林。开禧间授吏部从事,总管治理钱塘海潮。遂潜心研究钱塘潮数十年,掌握钱潮规律,总结诸家海潮学说,结合调查研究所得,总结出一套应急办法,被誉为“活潮神”。
相传陈贤生有灵异,后遇仙人传授医术济人。殁后显应卓著。相传在明正德年间,虞北水患,筑堤久不成,陈贤化成一老人驾舟发插芦苇为标,堤始筑成。于是奏请朝廷加封为“总管”。清同治年间封为“护国潮神”。
上虞历来水患严重,故有二个尊神所到奉祀犹多,除“陈总管”外还有一位“张神”,民间俗称“张老相公”。江夏,宋代萧山人。其父曾为五代吴越国刑部尚书。因为父亲的关系,他被授予郎官的职务,后来调任泗州(今安徽泗县东南)知州。当时泗州大水,张夏募民修建堤塘,疏导河渠,减轻灾害。宋景祐年间(1034-1038),张夏以工部郎中任两浙转运使。当时浙江海塘年久失修,他派人加固堤塘,分段守护;杭州江塘原用木柴、泥土垫筑,常被江潮冲垮,张首次发起将其改建为石塘。传说张夏死后,显应昭著,屡平水患,被朝廷追封为“宁江侯”,清雍正三年加封“静安公”,同治十一年加封“绥佑静安公”,民间奉为“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