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他们
作者:鲜淟时间:2024-10-28 11:48:03热度:0
导读:刚来到我现居的故乡天池峡时,这里虽是水川地区,但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其原因是,这里的每块土地因常年灌溉井水的缘故含碱太大,造成土地磷的严重流失,他们种植的小麦、油菜、玉米等农作物,刚出土就显得营养不良
刚来到我现居的故乡天池峡时,这里虽是水川地区,但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其原因是,这里的每块土地因常年灌溉井水的缘故含碱太大,造成土地磷的严重流失,他们种植的小麦、油菜、玉米等农作物,刚出土就显得营养不良面黄肌瘦,常常等不到夏收的季节就老早地枯死了。各类庄稼年年薄收,又没有种植其它的经济作物,这里的人们吃着粗茶淡饭,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生活得非常辛苦。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偶尔一次的黄河电力提灌的尝试中,麦子、油菜、玉米都获得了丰硕的收获,父老乡亲终于明白,黄河水不但能使他们的土地恢复原来的肥沃,按时的提灌还能让他们把种植廉价的农作物改换为种植铁蛋(小莲花菜)菜花、芹菜等各种经济作物。
近年来,在黄河电力提灌的按时配合的前提下,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也在不断扩展蔬菜种植面积,在经济腾飞的同时,生活上也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善。一茬一茬的蔬菜,让人们的钱袋子迅速鼓起来了,村庄里的土坯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红砖瓦房,小洋楼,男女老少出门骑着摩托车,进门享受着鱼鸭鸡肉。
之前,我仅仅知道,三电黄河电力提灌工程造福于这块土地上的人们。
今天,我伫立在秋的深处,站在三电黄河电力提灌的前沿,放眼看满满的一渠水由北向南,湍湍而上。我决意走近,为这项水利事业风雨无阻地奋斗了30多年,榆中东站甘草水管所所长周文齐,我想在他的故事里去触摸和感受一些他们工作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片段。
2009年10月27日,(农历九月初十)。这天,晴空万里。我第一次走进甘草水管所(甘一)泵房院内。周文齐和段上的几位职工蹲在院子里围成一个圈,正商量着部分渠坝塌方抢修的事,如果不是他站起来作自我介绍,在他陈旧的穿戴上面真的很难看出一个为官者的痕迹。
周文齐带我走进“甘一段”高红山段长的值班室,两间大的房子里仅有一盏一千瓦的电炉在墙角虚热地驱逐着十月的严寒,值班室里有一张褪了色的桌子,桌子上面是一台旧式录音机,一部电话,高红山的用钢笔字抄写的学习笔记和一本《科学发展与人本管理》紧紧地挤在桌角。迎面墙上挂着“三电甘草一泵段公示栏”。周文齐推开配电室的门,对我说,“配电室非工作人员一般不允许进入,但你今天可以破例。”配电室一边是机电震耳欲聋的转动,一边墙上却整齐地挂着本段6位职工的“学习心得”。周文齐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房子简陋得没处挂,只有挂这里了。”窗台上依次排列着斧头、锯子、扳子,改锥等工具,是为机电修理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走出配电室,我问高红山,这样偏僻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你觉得辛苦吗?他说,“苦是很苦,但比以前好多了,我在这段上工作了十几年了,以前每月工资只有几百块钱,媳妇没有土地也没工作,孩子小,一家三口吃饭都是问题,就说战友们聚会吧,别人抽的烟一盒不下20元,我两块钱的烟真的没敢往外掏过。2009年我们国家提倡了水利改革,实行了实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机制,我的工资现在每月一千四,够养家糊口了。工作中,我最担心的是上水期间机电设备出故障,只要社队的人打电话说水有问题,一天24小时内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夜我都要去查水,有时候衣服弄湿了不说,更多的时候裤头都淌着水哩。”
我们小心翼翼地踏上了三电黄河电力提灌瘦瘦的渠邦。周文齐看着满满的一渠水挽起袖口在冰冷的水里摸了一下,无比感慨地说,“黄河电力提灌工程是全国最早兴建的一座高扬电力提灌工程,从1966年至今大约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当时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造成这项工程资金短缺,导致工程质量先天的不足。现在,机电设备,水工建筑物严重老化,今年我们改造修筑渡槽多处,以前小槽最大过水量1秒是0。55立方米,现在大槽能过1方水了。即使年年加快步伐更新改造,但依旧跟不上工程老化的步伐,我们甘草水管所分为四个段,从白虎山——高崖——李家磨,全长达35公里,电力提灌三角城、清水、高崖、甘草四个乡镇的耕地面积。每次提灌开始,我的心就提到嗓子眼了,神经也绷紧了。那儿的水、渠有问题,工作人员就要第一时间奔赴现场,解决机电、工程的问题。更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项造福于地方,受益于地方的水利工程,渐渐地被地方上的人们所忽略,原先三电渠的渠邦的保护范围是1。5米,现在连50公分都没了,都被地方上的人挖着种成地了。这几年种植的菜多了,上水的次数也在不断增加,可一部分农民把三电渠当作了他们不掏钱运送垃圾的机器,第一次过水,菜叶子,菜根子、死猪,死鸡,生活垃圾,真的是应有尽有,老百姓种植的啥菜,养殖的啥牲畜,这一条渠里就有啥。段上的职工在上水之前就得把渠里的所有的垃圾清理干净,可上水期间垃圾照样在水渠里泛滥,造成渠道堵塞,导致渠坝塌方。垃圾,已成为我们工作中最头疼的事情。人们不知道,水从黄河提灌到这儿要经过九个泵房,这点水来得的确不容易,浪费掉多可惜,可我们的工作是决不允许浪费。水利,水利,利用好,就是利,利用不好,就是患啊!”
我自幼生活在干旱的山区,深深懂得没有水的生活是多么的疾苦,水就是我们生命的源泉,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那里有水那里的人和土地就有了灵气。当我站在路重霜寒的季节里,为三电黄河电力提灌中的所有工作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时,我想问一问受益于这项水利工程的每一个人,你们热爱过这项造福于地方给予自己丰衣足食的伟大工程吗?
2009年11月2日于天池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