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蜀河古镇
作者:云母竹时间:2024-11-16 06:30:52热度:0
导读:在旬阳下游,汉水之滨,有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蜀河古镇。她历史悠久,据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古蜀国沿汉水西迁途中曾在这里屯兵休整,境内有蜀王冢,蜀河由此的名。她因水而兴,汉江、蜀河、仙河在这
在旬阳下游,汉水之滨,有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蜀河古镇。
她历史悠久,据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古蜀国沿汉水西迁途中曾在这里屯兵休整,境内有蜀王冢,蜀河由此的名。
她因水而兴,汉江、蜀河、仙河在这里交汇,船运盛极一时,曾被誉为“小汉口”。
她四通八达,沿汉江而上可达安康、汉中、四川,沿汉江东下直达汉口,陆路前往省城西安只有300多公里,试想在交通运输极不发达的昔日,这是何等重要的一块“宝地”。
她商贸繁荣,明末清初发展迅猛,“康乾时期”达到鼎盛,“八大字号”、“六十九家商铺”闹红蜀河,成为当时陕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她文化源远流长,船帮、黄帮、陕帮、回帮、武帮、江西帮、四川帮、本地帮等八大商会组织的故事广为流传,黄洲馆、三义庙、清真寺、万寿宫、武昌馆、杨泗庙、火神庙、五指柏等八大文化古籍令各地游客无限神往,古街道、古民居、雕梁画栋、青石屋瓦,无不在向人们诉说着蜀河古老的历史。
船帮与杨泗庙
蜀河古镇昔日的鼎盛源于蜀河古渡,古渡遗址在今蜀河镇南街头,其前临汉江,后靠绝崖,上为汉江蜀河大桥和汉江蜀河电站,下为汉江与蜀河交汇口。
在没有铁路、公路之前,交通运输主要靠汉江黄金水道上的船运,据当地老人讲,蜀河古渡船只最多时达到百余艘,从码头一直摆到金子沟(现汉江蜀河电站处),足有3华里,可谓百帆林立,百舸争流,十分壮观。最为著名的船只有大摆江、大楸子船,吨位达到60余吨,小船系列的有老鸦船、小划子等。这些船只主要是货船,专门为旅居蜀河的客商往来运送货物。
蜀河船运业的兴盛诞生了船帮。船帮是由船主们自发组建起来的民间协会组织,主要是协调船帮内外关系,处理船帮公共事务,维护船运正常秩序和船员正当利益。
那时,船帮从蜀河至武汉往返一次需要半年左右时间。每年桃花水(春季桃花盛开汉江第一次潮水)时就是出船的时间。每次出船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场面颇为壮观。
在出船的头一天晚上,船主要把船工召集起来,设宴款待,交代相关事项,征求大家意见,化解各种矛盾,一旦上船必须精诚团结,合衷共事。
船队出发叫开头。开头时第一要燃放礼炮,就像现在的鸣炮开会;第二要烧香磕头,拜敬水神;第三要杀鸡见红,就是选一只大红公鸡在船头宰杀,将鸡血洒向江面,表示吉利。据当地老者讲,船工是高风险作业,非常辛苦,触礁打船、遇浪翻船、累死淹死的事情经常发生,举行这样的仪式,寄托了人们对船工的祝福。
60吨大船上需要船工15人左右,普通船只需要船工5人左右。船工分太公(船长)、拦头(撑搞人)和水手(普通船工)。一般情况下,行下水船比较顺利,行上水船则十分艰险。若遇顺风,挂起船帆,靠风力行进,只需一人掌握帆的方向,其他船工可上船休息。没有风的时候,船工们就要下船拉纤。若遇到大滩,往往要集中三、四艘船只的船工联合拉纤,人手不够的话,还得找当地群众添纤,那时候,不少大滩的地方就专门有吃添纤这碗饭的人。拉纤的活路是很辛苦很悲壮的,船工肩抗纤绳,脚蹬顽石,喊起号子,弓身前行,一天下来,有的脚板都是血泡,有的肩头全部红肿,有的累的吐血,有的当场晕倒。难怪人们说船工是“三子”:出航的时候象“舅子”,拉纤的时候象“孙子”,回镇的时候象“公子”。这充分体现了汉水船工们能伸能屈、有张有驰的乐观人生。
随着船运业的发展,船帮队伍不断壮大。那时从事造船、修船、编纤、开船的船帮会员多达千余人,他们不仅为蜀河的商贸流通作出了贡献,而且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汉水船帮文化。他们在辛苦的拉纤过程中创造了恢宏悲壮的汉江号子。他们自发组织集资修建的船帮会馆——杨泗庙,更是汗水船帮文化的结晶。
杨泗庙位于蜀河镇后坡南端,坐西向东,背依山坡,南临汉江,面对蜀河,站在庙前就直接鸟瞰到码头和船舶,其现存建筑主要有上殿、拜殿、乐楼和门楼。庙内供奉的杨泗,人们说法不同,一说杨泗将军是一个因治水有功而被封为将军的明朝人,一说杨泗将军是晋朝周处那样的敢于斩杀孽龙的勇士,一说杨泗将军就是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杨么。不管哪种说法,民间特别是船民都把他作为行船的保护神加以膜拜。
船帮修建的杨泗庙在当时可能承载着四各方面的功用:一是祭祀的功能,在船民的心目中它有保佑船舶平安、码头兴旺的寓意,每当开船出航之际,船工们就会前来烧香祭拜,企求平安,特别是船工的父母、妻子、儿女,他们常常站在杨泗庙前盼望远航的家人早早归来,寄托对亲人的无限情思和美好祝愿。二是象征镇江建筑物,庙旁横卧有镇江石龟。三是码头船舶的管理单位,庙内所存清同治六年(1867)和光绪八年(1882)的保护船户利益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据记载当时根据船只吨位大小,每年要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有一年有一个船霸私自抬高管理费,引起船主们的不满,上告县衙,县令颁布指令,限期纠正,否则依法论处,这充分说明当时的政府是保护船帮利益的。杨泗庙还发挥了水文监测只能,庙门北端有二石窟,石窟外壁嵌有同治十一年(1872)所刻《重修朝阳古洞志碑》,古洞前石崖上有明弘治十一年(1498)、万历十一年(1583)和公元1983年汉江洪水题刻三处,为重要水文资料。四是公众文化活动场所,每逢节日庆典、重大集会,船帮都要在杨泗庙的戏楼上演出戏剧,其中有汉剧、二黄、豫剧、秦腔、地方小戏等等,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商会与黄州馆
蜀河船帮和船运业的兴起标志着蜀河商贸流通的繁荣昌盛。由于蜀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吸引外地客商大量涌入蜀河,其中最多的是湖北、关中、河南、四川等地客商,尤以湖北、河南客商居多。
这些外地客商云集蜀河,从事各种商业活动。据说当时形成规模的商家有69家,其中资产过万元的有12家,有11家商号能够自己印制货币,最著名的有8大字号,如恒玉功、元茂台等等。
那时在蜀河做生意的各地客商,他们所做的并不是在街面开一个门面零买零卖的小打小闹,而是大批量购入大批量发售的大买卖。较大一点的商号一般都有商铺、货栈(仓库),并雇有船帮和马帮。他们把收购的油桐、药材等山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