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这次去香山的目的有两个:登山,赏红叶。车到山脚下才发现,此行要带着一半遗憾回去了。哪有红叶可赏?远看这座以“枫叶红满天”著称的中华名山,太普通了!它的植被覆盖率无疑是高的,但那是满目扫兴的深翠浅绿。也
这次去香山的目的有两个:登山,赏红叶。
车到山脚下才发现,此行要带着一半遗憾回去了。哪有红叶可赏?远看这座以“枫叶红满天”著称的中华名山,太普通了!它的植被覆盖率无疑是高的,但那是满目扫兴的深翠浅绿。也许时令还早吧。
没办法,只有登山了。总不能跟香山打个照面就折身而返吧?说不定有出其不意的红叶隐在“灯火阑珊处”呢!
一进山门,就惊喜地佩服自己的先见之明。那不是红枫叶吗!一抹耀目的红!如晚霞裁就,隐隐透着落日的雄壮,显露出枫树生命最后夺目的辉煌。我迫不及待地走近,拿出相机。这才看清,哪有什么生命呀!分明是一簇人造红叶。
“香山红叶”的海报张贴得也早了些吧?这抹艳红与周围的浓绿太不相称了,像一段不能自圆其说的谎话。而“实话”还犹抱琵琶,千呼万唤不出来。
还是专心登山吧。“无限风光在险峰”,既然山中无风光,那就一鼓作气到峰顶风光风光。于是,山路、石阶在脚下只是匆匆,沿途原本不多的小景处,也走马观花、一扫而过了。
原来冲着这“实话”来的人还真不少;或者就为开阔视野,磨练意志,反正一路上人潮涌动。开阔处似赶大集,到狭窄地段,用摩肩接踵形容一点不为过。让我惊奇的是,游人中“老龄化”程度还挺高,随处可见银丝飘动、精神矍铄的老年人。
一口气到了山腰的平坦处,我挺直腰背,边揩汗,边搜寻山顶的位置。一个身影迎面而来,几乎是飘然而过。轻盈的步履牵动我的视线,是位六十多岁年纪的老人,短衣襟,小打扮,略显单薄却浑身上下紧凑利落。头上压顶长檐儿旅行帽,看不到银丝或是华发。双肩挎小背包,倒拖根简易登山手杖。他稳健的步伐好似充满弹力,就这么悠悠然地下山去了。
“难不成这是山里的老神仙?”
我立马反驳自己:“得了吧,说不定他早在此歇息多时了,刚起步下山。”
想想也有道理,自己年纪轻轻,到得山腰已是鼻息沉重、腰膝酸楚,上了年纪的还能游刃有余吗?
其实我想错了,这样的”神仙”在山腰以上比比皆是,比之更“老”的也不乏其人。
我开始着意观察这些老人。他们或扶杖,或空手;总是不急不徐,温而不躁;时时驻足骋目,指点山外河山。山路平缓时,微弯腰身,碎步前行。山势陡峻了,他们往往一手叉腰,单掌扶膝,仰望峰顶,像在目测距离,又似在积聚信念。然后,曲背弓腰,拾级而上,脚步照旧平稳坚实,呼吸吐纳平缓自如。他们是拈住一个“稳”字诀了。
反倒是在山脚下还自恃朝气,活力四射的青年们,登至后半段,多有吁吁带喘、双腿难拔者。找到路旁“游客歇息处”的木桩石凳,如抓住救命稻草般一蹲不起了。
其实风景山中有,也在山外。只是他们意在最高处,因而错过了来路风光。以为青春活力可以无限挥洒,以至提前透支了去路上的体力。
我的状况同样糟糕,双腿几欲僵直。站在科学的角度上,我宁愿说它们像灌了水银,而不是铅。如果不是得知山顶有索道直通山脚,绝然再振作不起登顶的雄心。
终于拼尽气力把两条腿拖上山顶,整个身子喘吁着伏在大条石上,再也支不起来了。头脑中怎么也聚拢不起登顶后的快意。旁边,有几个老人迎着和风丽日,正谈笑风生呢!还有几位已陆陆续续拾级而下了。
全无心思观风览景,借助索道缆绳的牵引,有幸回到山脚下。要出景区了,又见到那一抹耀目的红。这张招牌上写着“张扬、躁动”,不光与满山的秋景毫不同步协调,而且徒具其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