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这是法演禅师在参白云守端时,向师献的偈语。这首诗偈文如说话,又不失诗意,并巧妙地运用了“譬喻”的手法。首句“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
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这是法演禅师在参白云守端时,向师献的偈语。这首诗偈文如说话,又不失诗意,并巧妙地运用了“譬喻”的手法。首句“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譬喻我们尚未开发的自性真心。此“闲田地”广大无所不包,人人本有,妙用无穷。“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上句譬喻众迷昧本心而枉受生死浮沉,轮回无休,好像田地被买来卖去一般。下句则指参禅悟道就是要再次找回一度失去的田地,勤劳耕种,以此来譬喻禅者当回归本心,休歇余缘,一味揩磨这一片田地,直到锄尽草莽,四至界畔,涤荡春风。
法演禅师是北宋中后期临济宗——杨歧禅派的著名禅师,俗姓邓,名绵河,今四川绵阳人,少年出家,35岁时落发受具,住成都习《百法》、《唯识》学,后游方各地,历时十数载。最后经浮山法远禅师指点,得法于白云守端禅师,言下契悟,最后成为杨歧派法嗣。先后住持安徽舒州白云山和湖北黄梅县五祖寺等处。《黄梅县志》载:“法演禅师,五祖十五代嗣孙,巴西绵州邓氏子……晚至东山。初五祖之寂也,遗记云:吾灭后当留真身,吾手啟而举当再来。后四百六十年,演祖果至”。法演禅师离开白云山,独立门户,后住东山五祖寺,往来于舒州各地传法,被后人称为“五祖法演”。
法演禅师善于作诗,他平时说话便出口成诗。譬如:法演在参师得悟时作诗;上堂说法开示、回答学生请示问题时作诗;与人交往处事时也作诗。据有关资料记载,杨岐派的传人中数法演作的诗最多。如:法演在领会马祖道一“一口吸尽西江水”公案作诗云:
一口吸尽西江水,万丈深潭究到底。
掠约不是赵州桥,明月清风安可比。
据《五灯会元》记载,临济义玄三度问法,三度被打,及至开悟后,向黄檗飞掌而至,可见其雄奇磊落。后来白云守端禅师在参这一著名的“临济大悟”公案时,写一偈曰:“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赶越翻鹦鹉洲。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彰显出禅师透脱自在、绝对自由的生命境界,以及雄视天下的豪迈意气。而法演的“一口吸尽西江水,万丈深潭究到底”同样具有这种傲视天下的气概。并且因后句“万丈深潭究到底”而得到白云守端的赏识,默许其对于佛法“究”到底的精神。
有一次,法演禅师被邀请至庐山兴化寺说法。兴化寺系庐山深山密林的一座古寺,这里确是出家修道、远离世间纷扰的幽静之处,法演很有感受,曾写《到兴化上堂偈》云:
洞里无云别有天,桃花如锦柳如烟。
仙家不解论冬夏,石烂松枯不记年。
这首诗清雅绝尘,境意玄远,既写出了兴化寺的自然景色:别有天地的山洞、烂漫的桃花、如烟的杨柳,又写出了出家修道之人远离世间红尘的纷扰,在一方净土中感受着宁静和永恒的生机,真是一首好诗!在定居五祖寺之后,法演禅师又写有一首《上堂偈》,偈云:
庭前金菊宿根生,来雁新闻一两声。
昨夜七峰牵老兴,千思万想到天明。
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气息,既然是金菊再发,那么秋风必然已经到来。但禅师的情怀既与常人同,也与常人有所不同。这个“千思万想”想的是什么呢?原来是“昨夜七峰牵老兴”,白云山的七峰,是法演禅师多年的“挚友”,是芒鞋拄杖常到之处。但如今禅师渐老,还能够像平常那样不避崎岖,常来常往吗?怎不叫人“千思万想到天明”呢?
法演禅师常居深山,过着清淡、贫寒的苦行生活。但他安贫乐道,怡然自得。他写的《山居》和《自贻》诗,正记述和表达了其生活情形和精神境界。如《山居》诗:
床是柴棚席是茅,枕头葛怛半中凹。
霜天索寞人投宿,睡到天明手脚文。
《自贻》诗:
白云堆里古家风,万里霜天月色同。
林下水边人罕到,方知吾道乐无穷。
法演写的山居诗很多,山居不仅保持禅家的“古家风”,更重要的是坚持修持,对自己的行、住、坐、卧,应极讲究,要维护僧人的自我形象,佛教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以身作则,教化众生。法演虽说在偏僻的深山修行,但他也常到城市邑中去走走、看看、坐坐。他不认为“世俗红尘”能使人受到污染,“净土”倒是可以感化“世俗”的。如他写的《邑中州座偈》:
白云相送出山来,满眼红尘拨不开。
莫谓城中无好事,一尘一刹一楼台。
读师之诗,崇敬之心油然而生。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他对法演禅师非常敬仰,曾写有《五祖演禅师真赞》诗曰:
问道白云端,蹋著自家底。无心万事禅,一月千江水。
路逢摩登伽,石上漫浇水。赤土画簸箕,也有第一义。
谁言川藞磋,具相三十二。
黄梅五祖寺名师辈出,由于年湮代远,知师之名者为数不多。《县志》载:演公住持东山,于“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六月二十五日上堂辞众,归方丈净发澡浴,遂寂,年八十余。是夕四十里内崖谷皆震”。演祖圆寂后,立塔于东山之麓,笔者怀着崇敬之情,决心上东山拜谒法演禅师塔。
2009年8月1日,笔者独自一人,慕名上东山寻谒法演禅师塔。当来到东山杉树宕村时,进村之后就无法觅径而行。村庄有十几户人家,因外出打工之故,所以都是“铁将军”把门,正在踌躇之际,村东头来了一位老人,他站在村口向山上指了指说:“演祖塔就在山中,你可走那屋后上山”。笔者按照老者指示的方向而进,穿过茂密的芭茅弄之后,就被灌木丛和荆棘杂草挡住了去路,再也无法前进了,万般无奈,只好返回村里求老者劈榛带路。这位老者名叫陈胜华,年过七旬有余,他见笔者是专程谒塔,于是拿起柴刀带领笔者上山。经过挥刀劈径,好不容易才来到演祖塔前,塔四周被树枝野草所围困,即是到了跟前也看不
到塔刹,更看不见须弥座和塔身。待老者将塔正面的树枝和柴草砍掉后,笔者才举起像机拍下了这一宋代古石塔。这座古老的石塔,应该列入国家重点文物来进行保护,千百年来顶风傲雪,历尽苍桑,至今完好无损,但今无人管理,无路可行,甚是荒涼,实为可叹!拜完塔后,笔者得句,《寻谒五祖法演禅师塔》:

法演禅师史有名,欲寻祖塔路难行。
芭茅似刃身流血,荆棘如针肉挂钉。
手舞柴刀开旧径,脚登乱石觅方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