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之立传的三位“国字号”典型
作者:乞巧节时间:2024-11-17 20:22:10热度:0
导读:由于工作关系,几十年来,我在笔底下写过的各种典型人物不少于百人。而留下影响或印象的不多。但有三位“国字号”典型,由于他们自身的影响,也使我留下终身不可磨灭的印象。今逢改革开放30周年,特忆而记之。巴一
由于工作关系,几十年来,我在笔底下写过的各种典型人物不少于百人。而留下影响或印象的不多。但有三位“国字号”典型,由于他们自身的影响,也使我留下终身不可磨灭的印象。今逢改革开放30周年,特忆而记之。
巴一恺——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他说:“我和华主席他们都是全票当选的。”
那时的巴一恺,是射阳新坍公社新潮九队生产队长。新潮九队是全国农业学大寨的一面旗帜,如果说今天的华西是“天下第一村”,那么,当时的新潮九队就是“天下第一组(生产队)”。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唯一的生产队长就是巴一恺。
我在新潮前前后后蹲过近5年时间。原来的任务是为新潮写一部长篇小说。可领头的师傅陆文夫“消极怠工”,没写。但我觉得新潮九队确实是了不起的。他们能把七高八低的一百八十二块盐城地,改造成二十二块宜粮宜棉的海绵田,达到旱粮亩产超一吨的历史性好收成,容易吗!我是受感动的,就为吃了新潮九队几年麦仁饭,我也该报答一下,为新潮写点什么才安心。最后,我就写了篇报告文学《如果生产队长都像他》。400格稿纸20页,投给了江苏的《雨花》杂志。
《雨花》的刘静生先生专程来了趟新潮。当时,刘先生有位弟子在新坍中学当老师,这位高足就是后来成为盐城市政府副秘书长的倪崇彦。我和崇彦陪同刘静生先生在新坍跑了一圈,刘先生也深为新潮九队的精神所感动。我们专门去拜访巴一恺。巴老(那时叫老巴)刚从北京开会回来,他讲述了一点会议上的花絮,尽管吞吞吐吐地强调保密,可终究经不住文人的“诱供”。最有意思地是谈人大选举结果,“有个姓吴的差几百票呢。像我们,和华主席他们,都是全票!”我们都笑了,一个生产队长,把自己和国家主席相提并论,也算是民主进程加快的一个信号呢。而那个之所以差几百票的人,是因为和“天。安。门事件”有关,这不正说明邓/小平的政治影响吗?不正反映当时的人心向背吗?
我在那篇报告文学的结尾写道:巴一恺没有三头六臂,他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饱经风霜的人,一个对人民、对党的事业极端负责的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取得了人民对他的无比信任,人民给了他崇高的荣誉,赋予他重大的责任,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这段话,现在看来,写的已经不止是巴一恺一个人,更不止是一个生产队长身份的人。
这篇报告文学,最终没能公开发表。几个月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历史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第二年,巴一恺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夏守春——全国政协八届、九届委员。他说:“我们不仅要奔小康,而且还要奔大康。”
夏守春,典型的穷孩子出生。儿时,一家11口人住着几间芦柴茅草棚。全家生计仅靠一只小茶炉。他好不容易念了个小学毕业,16岁学木匠手艺。1979年,时来运转,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他和三弟守贵,四弟守富联手承包了街道木工车间。1983年,自家办起了木器厂。到1984年,小厂就上缴税收13万多元。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成绩。再后来,他们越做越大,木器厂成了春桂集团,年创利税超千万,跻身全国私营企业500强第164位,列江苏省第四位。
我大概在1986年前后认识了夏守春。春桂厂的事迹打动了我。我决定动笔为他们写一篇报告文学。题目叫《夏氏三雄》。那时《盐阜大众报》还是四开四版,刊登出来整整一版。夏家派人专程到盐城买了100张报纸,赠送客户,直夸“贺老师真是一支神笔!”我嘴上说,是你们事迹神奇,心里还真有点得意。不过“神”也真是有点“神”,因为当时在文章里引用了一节《神曲》:“谁引导你们的?谁像明灯一般照着你们,让你们走出深沉的夜?”
这个答案谁都知道。
有一年,江苏省农村工作会议在射阳召开,主会场就设在春桂集团。夏守春应邀作大会发言,他留下了一句名言:“我们不仅要奔小康,而且还要奔大康。”
如今,我们提出要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多少就有点奔大康的意思呢!
小学毕业的夏守春,确实有着过人的政治头脑和经营理念。他创造了许多个第一:盐城市私人企业中,第一个成立工会,第一个成立团支部,第一个成立妇代会,第一个加入红十字会,第一个发展连锁经营,把厂子办到外地去。
他到淮安开发一座商贸城,奠基时还特意邀请了我。
这些,在今天可能已不足为奇。但是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1993年,夏守春当选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九届政协他获得连任。
姜德明——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说:“我是一个死过两次的人。”
认识姜德明的时候,我刚到《射阳报》当总编。《射阳报》也刚开张几天。那天,一位拄着拐杖的中年男子来到报社,送一篇关于什么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稿子。副总编周如福介绍,这位是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副站长,工作很敬业。我问他腿怎么啦?如福同志说,他得过两次癌症,腿是锯掉的!
《射阳报》从此为姜德明开“绿灯”。无论是他写的农技方面稿件,还是别人赞扬他的稿件,一律“免检”。
于是,就有了《志在田野富万民》等一系列稿件。
县委组织部发现了这位典型,迅速上报市委组织部,市县联手,决定推广这位典型。
典型宣传是一个系统工程,基础是先要总结出典型人物的事迹材料。然后才是见报、出书、演讲……我是这个材料组的成员之一,通过采访的不断深入,我逐步走进了姜德明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决定投入地为他写一次。
事迹材料、演讲稿、人物通讯……一遍一遍又一遍。县里通过了到市里,市里通过了到省里,改了若干稿,最后省里认可了,我也病倒了——腰椎间盘突出,卧床牵引。恰逢此时,报告团要去北京演讲,稿子还得修改调整。县委组织部的徐勇同志带来不少营养品看我,我知道来意,不就是改稿嘛。我在自家阳台上搁张土制的牵引床,人就趴在那张床上写。当时外孙刚出世,头顶上晾的全是尿布,我就在“万国旗”下完成了改稿任务。
稿子改好了,我的腰也好了。我到现场听演讲。德明同志那时普通话讲得不怎么的,讲来讲去总嫌不够感人。领导上请我帮他出出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