赡养之重
作者:衙衙时间:2024-11-22 12:24:31热度:0
导读:一当今老人的现状有一件事,感触很深,村里的张伯过世了。因为村里很多人都搬到马路上的新房子里居住,原来的村子成了“空壳村”,只有些老人居住,张伯就是其中的一个,两个儿子都到福建打工去了,老人总是容易被人
一 当今老人的现状
有一件事,感触很深,村里的张伯过世了。因为村里很多人都搬到马路上的新房子里居住,原来的村子成了“空壳村”,只有些老人居住,张伯就是其中的一个,两个儿子都到福建打工去了,老人总是容易被人遗忘,当村里突然想起张伯的时候,发现有一段日子没看到张伯了,打开张伯居住的房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堆白骨。根本没有人知道张伯是什么时候去世的。没有人知道张伯死的时候没人送终是个什么样的心情;后来到广东打工,在东莞清溪镇一个村里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当做生意赚到很多钱的儿女回家看父亲的时候,床上只剩下白骨一堆;前几天《广州日报》有报道:儿女为防失忆母亲外出走失,用铁链锁了母亲七年。还配了照片,照片上的老母亲是那样的无助和绝望;在大街上,常能看到衣衫蓝缕老人家行乞……
“父母亲老了,行动不便,做子女的想留在家里照料她们,但自己没事情可做,带出去打工,花销又负担不起,人老了,说不是负担是假话,放在家没人照顾也是办法的事情”。这是很多打工者的心声,也是无奈。“要好吃好喝没问题,要留下来陪老人家真是没时间,还有很多生意要做”。这是有钱人的苦衷。
泱泱十四亿人口的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的社会结构,但在中国,又有多少老人处在无人赡养或赡养不周的状态?
村里堂伯生了六个儿子,都说多子多福了,可一天堂伯高血压瘫痪了,几个儿子却因为父亲的口粮问题,推来推去。都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可还有人为了生儿子,在外面做“超生游击队”,如比我小的姨娘,生了三个“千金”了,为了能生个儿子,几年没回家,计生办也没办法。每到逢年过节,姐姐和妹妹都会买新衣服给父母,我常对爸爸说,你看,女儿多好,每年都给你买新衣服呢。爸却说,女儿的衣服再新,也就是一年一件,买不了一辈子,儿子的衣服再旧,拣过来穿也能穿一辈子。虽然偏激,但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爸很少添置衣服,买了新的也不舍得穿,到做客或逢年过节的时候才穿,平时就拣我不要的衣服穿,在他们眼里,嫁出去的儿女就是泼出去的水。其实在农村,有这样思想的老人很多。
二 为什么要千方百计生儿子
现在中国,婴儿的男女出生比例严重失调,生儿子也不一定能养老,这个道理其实大家都知道,虽然“优生优育,晚婚晚育,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在不断的普及,但普及的力度还是非常的不够,只生一孩子的是有,一种是在行政部门上班的“无奈”之举(为了孩子不要工作的也有),另一种是观念上的转变。政府对“纯女户”的农籍户口也进行了相应的补助。可千方百计想生儿子的还是很多,穷人想生,富人更想生,阿拉我有钱,不就罚几个钱吗。因为在一大部分人的眼里,没有了儿子后半辈子的依靠就没了,希望也就没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观念长期难以改变呢?
虽然说,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但是要嫁出去的女儿来养父母,首先在传统观念上很难履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狐狸满山走”的观念依旧是根深蒂固,多数情况,嫁出去的女儿必须住夫家,你孝敬赡养家婆家公是应该的,但如果反过来,家公家婆就要说闲话了,所以指望女儿来赡养传统观念上很难突破。其次,经济上难负担,光孩子读书都很那难负担,若考上个好点大学,还要欠一屁股的债,读书贵就不多说了这里。再加上四个老人,如若还赶上老人身子骨不好,看病贵也不多说了。其实有部分女儿都想给老人过上好日子,但有的时候心有余而里力足,反过来,儿子再穷,总得给老子口饭吃吧,死了总能入土为安吧。第三,社会福利制度不健全,虽然说中国的经济在飞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但福利制度还是非常的滞后,虽然说每个乡镇都有敬老院,条件还是非常的简陋,城市里还有个广场,老人们可以打打太极,舞舞剑。在乡下,年节政府也有慰问之类的活动,多是走过场。里面的老人也就停留在温饱的基础上,并且住在里面的多是孤寡老人。有儿子的很少进敬老院,其实老人图的不是物质的东西,更注重的精神上寄托,比如带带孙子啦,常一家人聚一聚啦,图个气氛。做子女的也不愿意送父亲进敬老院,以背上不孝的骂名。第四,慈善事业的不完善,在中国的内地,慈善事业几乎为零,领养小孩的倒也常见,但领养老人的不是说没有,有,是在报纸上有过报道。
所以,起码在农村,生儿子依旧是“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唯一”出路。也就是计生部门工作难开展的主要原因,当然现在一些门诊的非法鉴定性别也助长了这股风气。导致了越贫越生,越生越贫的恶性循环,很简单,生的多,教育就业就难,素质就不高,赡养的观念意识就差了,因为贫穷,想赡养也就难了!
三 赡养之重
善待老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古代就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就是你做再多的好事善事,首先要孝敬父母,如果不孝敬父母做再多的好事都是不善不孝之人。而现在的一些赡养观念上,我们往往停留在“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物质赡养上。
其实,进入的暮年的老人,经历了风风雨雨,对物质的东西往往是看的最淡的。他们所需要只是带孙子散散步,上街给孙子们买买吃的,平时和儿女说说话,谈谈心的精神寄托上,这就是我们最缺的精神赡养。
现在的人们,往往只注重老人的物质赡养而忽略了精神赡养,认为给老人丰厚的物质和足够的金钱,老人就高兴了,自己也尽孝了,其实老人最容易孤独的。前几天《广州日报》“为防失忆母亲走失,用铁链将其锁七年”的报道,照片上的母亲表情是那样的绝望,眼神是那样的无助,尽管,她的儿女们给予了足够的生活物质。所以现在的人们在精神赡养上是做的非常的不足的,农村的儿女们都远离家乡沿海打工,精神赡养根本无从说起,有工作的忙着上班,交流也非常的有限。人们的生活是越来越富裕了,老人却越来越孤单了。所以,外面打工的人们和家里上班的人们,在现在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下,只能是常打电话回家,逢年过节常回家看看,就象陈红《常回家看看》里唱的一样: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的贡献,一辈子只图个团团圆圆与平平安安……
中国的经济在飞速的发展,赡养老人却成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在提倡打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赡养老人也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