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观音山,挺文艺的名字,虽然是地名。《观音山》宣传打着《苹果》姐妹篇的旗号,有着血缘关系,两部电影班底相同,只不过《苹果》着重点是心灵的迷失,而《观音山》则重在心灵的重建。本来对这部电影抱有信心,估计会
观音山,挺文艺的名字,虽然是地名。《观音山》宣传打着《苹果》姐妹篇的旗号,有着血缘关系,两部电影班底相同,只不过《苹果》着重点是心灵的迷失,而《观音山》则重在心灵的重建。
本来对这部电影抱有信心,估计会有很大震撼,但观影后有些遗憾。这主要指故事情节的感人程度。不过,这部电影坐在电影院还能看下去。虽然情节一般,但画面挺美,看着挺舒服。片中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空镜头,望着喧嚣繁杂的人群,眺望着郁郁葱葱的远山,仰望着飞流不息的瀑布,此时,这些画面已经与观影者的心在不经意间重叠在一起了。
该片开始叫《出轨》,这个片名被毙掉了。影片内容是,在夜幕下的酒吧,歌女南风一次无意的失手伤人,为她和丁波、肥皂三个叛逆的年轻人,埋下了不堪之祸。就在他们的房东常月琴家中,丁波偶然间的“救命偷盗”,又让三个年轻人卷入了这个暴虐怪异的亡子之妇神秘的生活中。于是窥视、挑衅、冲突、对峙甚至死亡,伴随着激烈爱情和残酷生活,让四个人陷入各种情感纠葛之中。是什么在摧残他们却又牵绊着他们?他们终将如何救赎?接着,随着电影的逐渐推进,肥皂被人欺负,南风仗义复仇,用啤酒瓶砸破自己的头,并血流满面激吻女孩,最终讨回肥皂的钱;而南风面对父亲酗酒,只能采取自虐解决;丁波面对父亲的二婚,在婚礼上强行灌“后妈”酒,惹来父亲的臭骂;常越琴因日益思念车祸失去的儿子,她终于决定自杀……
《观音山》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导演李玉的个人最佳作品,和她之前的三部电影《今年夏天》、《红颜》、《苹果》相比,由于摄影、剪辑、音乐等制作环节的全面提升,《观音山》成功地在导演个人表达和市场商业需求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是值得关注的国产电影之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观音山》这部电影在品质上做到了一种质的跨越。这部电影仍然存在着种种遗憾,只是在中国电影的大环境下,在一堆争先恐后奔向视觉奇观、故事越讲越飞的国产电影中,《观音山》这部“走心”的电影因为其难得的真诚和所表达的主题,满足了部分观众对于国产电影如何反映当下社会以及人性、情感的种种期待。
影片中,三个处在青春迷茫期的年轻人,一个正经历丧子之痛的中年京剧演员,四个人因为租房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并在共同的经历中相互认同,试图完成对彼此的救赎。这样一个天然具有强烈戏剧化冲突的故事,导演李玉却刻意地放弃了大部分可能的戏剧冲突,而是将影片的重点放在描述人物的状态,并试图以此营造一种情绪来影响观众。因为对故事层面的放弃,本片的摄影和音乐就显得分外抢眼,尤其是手持摄影的风格,我觉得观看中赏心悦目,令人有些目不暇接的感受。
但是,这种刻意营造的状态描写,从内容上来说,却无法承载导演强烈的个人诉说愿望,以至于本片相对虚弱的故事逻辑和人物塑造更是被导演表达欲望所掩盖,最后影片所想刻画的“状态”变成了一种“姿态”,观众本可能从诸多生活细节中所获得的情感共鸣,因为个体生活经历的差异,影片结尾试图传达的情感对部分观众来说,就显得缺乏足够的铺垫和情感积累,从而变成了困惑,影片也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了。
也许是出于市场策略的需求,《观音山》被包装成了一部讲述“残酷青春”的电影,但实际上,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主题和青春、成长等并无太大关系,它讲述的还是一个宏大而永恒的主题:生死与信仰。故事讲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小人物,情节并不复杂,因为有范冰冰的出演,有了一定的看点,只是这个宏大的主题因为电影故事层面的无力而显得有些虚弱,最后只能做到浅尝辄止,留下了诸多遗憾,成为很一般的文艺片。
对女演员来说,最害怕听到的,就是被别人称作花瓶。作为演员,脸蛋美不美是次要,演技才是真正的王道。于是,向来以美貌胜人一筹的范冰冰,在该影片里褪去艳丽的妆容,尝试用演技和实力说话。“南风”这个角色是一个非常多面又立体的银幕形象,表演难度高,性格情绪跨度大,但范冰冰却将这个角色塑造的有血有肉,充满力度。当然,素颜演出青年的青涩本来就是她自身的美丽,这也不是演技和化妆技术能弥补的。可以说我看完电影之后,能清晰地记得“南风”这个叛逆、意气、敏感、勇敢又美丽的女孩,完全得益于范冰冰的演绎和资质。她基本上实现了“花瓶”的突破,这次演来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
张艾嘉的表演具有触目惊心的魔力,丝丝入扣,入木三分,似乎有绕梁三日之能量。她演得真实可信,张弛有度。肥龙很招人喜欢,虽然肥胖不堪,但配戏不乏幽默、诙谐,应该起到了导演心中的预期效果。陈柏霖的内在气质与人物契合,但如果能说一口流利的川话就更好了。
影片的最后,常月琴独自登上观音庙对面的崖边,远眺玉垒浮云、茶马古道,看着三个如同儿女一般的孩子,她知道自己“已经好够了”,但她选择了离去还是让我感到很不理解。
镜头中东来西往的火车没有一列能够在观音山这里停留,正如那自顾行驶的火车一样,观音山对于三个孩子来说只是他们人生旅途中的必经之路,停与不停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这里除了他们三个已经别无他人。但对于常姐,观音山却成她永远的归宿,那一列列疾驶而过的火车已经失去了意义,因为她已经选择这里作为她的终点,抛弃了三个给她带来快乐与恐惧的孩子。三个孩子又一次坐上火车向远方离去,这一次他们似乎更加迷茫,但他们或许已经明白那唯一的终点也就在那里。
人生悲催,殊途同归。“孤独不是永远,在一起才是永远”这句台词作为本片的点睛之笔,因为前面的人物塑造缺乏足够的情绪铺垫,这里的情绪高潮就有点让观众猝不及防,还没等调整情绪跟上导演的步伐,整部影片就草草结束了,让人有点茫然失措。
总之,这部电影观后让人感觉情节单薄,只是蜻蜓点水般一掠而过,缺少生活厚重的积淀,更像是一部非常情绪化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