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评价历史人物,我们喜欢用这个“家”字,因为这是一个大致的社会衡量标准,称赞古人的成就,莫过于先介绍他有多少个“家”。成家立业,成名成家,是由古积今的道德标准和基本价值观,其本身没啥问题。管仲的“家”很
评价历史人物,我们喜欢用这个“家”字,因为这是一个大致的社会衡量标准,称赞古人的成就,莫过于先介绍他有多少个“家”。成家立业,成名成家,是由古积今的道德标准和基本价值观,其本身没啥问题。
管仲的“家”很多,挑几个与现代挂钩的:譬如经济改革家、商战谋略家、人才学家,不算牵强吧?譬如老子,是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德家、养生学家,似乎也说得通。皇太极是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外交家,应该也大致属实。诸如此类。因为这些都是中国几千年大浪淘沙留存的国宝级别的人杰,自然多给几个“家”也没什么啦,水平实在高不可攀。不过,赵衰算不算政治家?算不算军事家?恐怕有争议吧?祭足算不算谋略家?似乎争议更大些。包公是个青天,但他是政治家吗?是文学家吗?不好说。
再说几个更小点的,譬如岳飞手下的牛皋,是军事家吗?郑庄公麾下的公子吕是军事家吗?唐僧是佛学家,三个徒弟都是武术家。但是猪八戒是不是行为艺术家?是否是表演艺术家?是否是小品王,幽默大师?
但是如果按照现在对各种“家”随意定位的宽松程度,这些人自然都是“家”,就连公子吕的家臣,年纪混大了,也照样可以评个杂家,不在话下的。这不是笑话,现在的社会现实中,各行各业,尤其是媒体,都在尽其所能地把对人的评价夸张到人们容忍的极限,似乎只要混了个脸熟,就大致可以成“家”了,何其不严肃啊!我想古人地下有知,该不会对自己头上的“家”觉得羞愧吧?垃圾可以与美味同等待遇,都被称作是佳肴,羞辱的自然是美味了。
为何会这样呢?现在也只有国家政府在对功臣人员的评价上还秉持着慎重姿态:某人作古,悼词中的评价断不会牵强附会,“家”的名头满天飞的,那样还会有尊严吗?国体何在?这很好!为何其他业界不妨效呢?标准不是有了吗?我真是纳闷,弄虚作假有必要这样普及吗?
前不久,饰演沙僧的演员仙去了,于是媒体业界大家哀悼,这是对的。但是没必要为了表达这份追思,就一股劲地扣上个“表演艺术家”的名头吧?毛泽东悼念张思德,没有因为对他的高度评价和惋惜之情就要送他几顶“帽子”,如果是现在,某些单位肯定会捧出我们想不到的颇富有创意的各种帽子来的。还有刘胡兰,老毛亲笔批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恰如其分,而不是革命家、活动家。谁都知道,一个沙僧的角色,恐怕是最好演的了。一声不哈地挑着担子就能糊弄大部分戏了,至多说几句“大师兄……师傅……”,还有啥?这也是艺术家?就因为年纪大了而且又西行的缘故?“家”是可以随意送人情的东西吗?不是脑白金或是黄金酒。
还有那个唐僧,有多少艺术表演的功力可以由此体现的呢?哆哆嗦嗦地喊着“徒弟……悟空…”,装模作样地念着空经,总是一副火上了房子不着急的姿态,总是一种慈悲为怀的面善佛像就大致差不多了,怎么都成了艺术家,而且是大艺术家。我没少见到这个徐少华频繁地走穴,立掌当胸,作出掩遮着袈裟欲念经文的模样,就这些呀!也没少在电视上听到此公大谈《西游记》的表演艺术体会,真是让我酸掉了牙。这些人,应是不折不扣的作秀家、厚脸皮大家,唯独不是艺术家。一部《西游记》捧出了如此多的艺术家,滑稽呀。《西游记》水平如何?很一般的了。只是沾了一个题材的光,而且,那时候人们的娱乐节目少,《西游记》占了天时地利,如此而已。其实,说此片是儿童剧更合适。如果其中也有大家的话,那是人家六小龄童啊!跟着人家沾了光,过了戏瘾,搂点钱也就是了,别不知足不知羞了。
为何这样呢?原因自然相当复杂,不论如何细分也是扯不清的,姑且说说吧。
首先,这是统治阶级传统庸俗的世俗文化的一种体现和繁衍变化。中国人最在乎什么?面子!这方面涉及颇多。从三纲五常到历代的礼仪道德,讲究一个名正言顺的面子,一俊遮百丑,面子有了,啥都有了。所以统治阶级很讲究盖棺定论,讲究追认某个称号,某个名爵。读书人有几个不把光宗耀祖封妻荫子视作功业的?唐太宗把24功臣图像悬挂在凌烟阁,这就是大大的面子。当然了,从正确导向上来说,这是精神奖励,是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的。但是,诸如此类的面子工程自然会导致习惯流俗,演绎到各行各业,传染到民间社会,就变成了一种拍马屁的东西了,变成了一种节日礼品酒了。因为人家喜欢这个东东,所以,你要让人家欢心,就送给他几个“家”了,反正这是慷社会资源之慨,没啥舍不得的。
现在官场上的所谓政绩工程为何会劳民伤财?因为他是官员个人邀功请赏的工具,捎带着才涉及改变城市面貌造福市民的意思。记得当年济南为了突击在全国博几个“名头”,诸如卫生城市,旅游城市之类,就大搞政绩工程,先是“围裙子”,老百姓称作是“光腚穿裙子围得好”,把道路沿线的房子都用突击抢建的二层沿街房遮挡起来,犹如一道长城,遮住了脏乱差,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貌。然后又是扒裙子,搞容貌工程,于是劳民伤财地把房子再推到,再搞别的。全运会在即,于是地处偏僻的街巷也都花钱把路边都围了起来,画上壁画,打扮的美轮美奂——唉,何时能够实事求是地建设和规划呢?没有这些应付检查运动就没有政绩了?官是一批批地提拔呀,目的真是达到了,实际如何市民最清楚了。这种庸俗的面子文化已经渗透进了堂皇的所在,其他的还能幸免吗?
这些与狂送个人“家“的帽子是一个道理。只是在不同区域不同业界不同群体个人的不同体现而已。
其次,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衍生物——是利益催生出来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难免泥沙俱下,流弊四起,似乎什么都可以用金钱利益来衡量了。某民营学校,多交点钱就可以领到诸如“信得过品牌教学单位”、“教育创新……”、“就业实习优秀基地”等等的招牌。某物业公司、某地产公司,要拿到一个什么奖项都不是啥难事,但肯定代价不小。其实受骗的只能是老百姓了,整个行业都在忽悠,都在公然地欺骗——三人成虎,都成了骗子就没有骗子了。
现在,这种产业化流弊已经变得无处不在了,专家、大师满天飞,到处是艺术家、国学家、散文家、教育家、歌唱家、钢琴家……有古董的叫收藏家,会剪纸的叫民间艺术家,搞培训的叫什么?更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