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人相轻”说起
作者:至节时间:2025-04-18 13:46:54热度:0
导读:近几年文坛很热闹,尤其是一批80后新生代作家的出现,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实他们的招人眼球不在于他们写了几本书,在这样的年代狂人都会写日记,傻子也能写回忆录。写二本书不算个啥!忽然之间就红啦,缘于他
近几年文坛很热闹,尤其是一批80后新生代作家的出现,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实他们的招人眼球不在于他们写了几本书,在这样的年代狂人都会写日记,傻子也能写回忆录。写二本书不算个啥!忽然之间就红啦,缘于他们有二本书的资本,然后就初生牛犊不怕虎,语不惊人死不休了。
这让我很惊讶,鲁迅、老舍、巴金、茅盾不都是文学大师吗?怎么一夜之间就被一群80后的年轻人贬得一文不值,不忍卒读了呢?这些年来我在大学一直主讲现代文学,鲁迅的杂文,老舍的小说,我都很喜欢,有些文章真是百读不厌。难道现代文学三十年真的就什么也不是了吗?难道这些堪称大师的作家们的作品文学性会很差吗?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从曹家兄弟的“相煎何太急”,到郭沫若大骂鲁迅“封建余孽,二重的反革命”,到十博士炮轰于丹,易中天,再到80后韩寒埋汰老舍和余华。文坛其实太没有修养,在此我也奉劝一句,多点大度,少点发飙。
诚然,质疑和批评是需要的,文学艺术是在质疑和批评中成长起来的。淘尽黄沙始到金的道理大家都懂。然而,质疑和批评不是轻视别人,抬高自己。文人相轻永远只能看到自己的成功,看不到别人的闪光。
我们不妨再了解大师们的另一面,学学他们的为人:
且看巴金与曹禺,1933年曹禺还是清华大学即将毕业的学生,他的处女作《雷雨》也已脱稿,曹禺将稿子寄给了当时在《文学季刊》任编辑部主任的靳以。因为是同学关系,靳以没有立即发表,而是锁在抽屉里达半年之久。哪时候,巴金也刚出道不久,被《文学季刊》聘为编辑,靳以把《雷雨》交给巴金审阅,巴金一下子就被《雷雨》感动啦,他认为曹禺这个小伙很有才华,建议立即发表。在巴金的热情帮助下,很快《雷雨》的单行本也成功发行。可以说巴金是曹禺走上文坛的引路人。几年之后,已成为文坛大师的曹禺又把巴金的《家》改编成戏剧,传为文坛佳话。二人也因此而成为至交。
再看郁达夫与沈从文,1922年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沈从文决意赴北京奋斗。然而事与愿违。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沈从文在人才济济的大都市实在太没有名气啦。拚命写作,无数次的投稿都石沉大海,弄得沈从文饥寒交迫,几至于无路可走,只好投书给时在北大当讲师的郁达夫请求帮助,郁达夫接到沈从文的信,立即赶到沈从文寄住的小旅馆。看到沈从文在如此艰难的境地仍不放弃,郁达夫深为感动。当即请沈从文在饭店饱餐一顿,并给予沈从文一些资助。回到家里,沈从文勤奋写作的身影仍然浮现在郁达夫眼前,郁达夫于是写了一篇文章《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发表在《晨报副刊》上,表达了对沈从文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后来,在郁达夫的关心和推荐下,沈从文的作品在《晨报副镌》上连续发表,得到了徐志摩等作家的好评。自此,沈从文勤奋写作,以其独特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湘西世界。其结集出版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名列前茅。沈从文也因此跻身现代著名作家行列,
试想没有前行者的引领,我们如何能找寻到正确的的方向;没有从古而今的文学大师们的创造,我们又怎么会有如此丰富的精神食粮呢。诚然,每个人的文学欣赏水平和审美取向会有不同,批评和质疑也是另一个角度的品味。要不得的是一副天下第一,舍我其谁的骄狂之态。
也想提醒提醒哪些眼睛长在额头的人,当心!脚下马路上的下水井盖没有啦。
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文人相轻实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