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偶然的机会,看见了一幅当代油画——《永恒的梦》。画中一年轻美貌的东方女子,侧躺在紫禁城皇室丽榻上,依着圆枕,沐月清辉,恬美而安详地熟睡;宝石蓝的衾衣,银灰绸的被单,衬托出柔美的曲线。偏冷的色调与金黄的
偶然的机会,看见了一幅当代油画——《永恒的梦》。
画中一年轻美貌的东方女子,侧躺在紫禁城皇室丽榻上,依着圆枕,沐月清辉,恬美而安详地熟睡;宝石蓝的衾衣,银灰绸的被单,衬托出柔美的曲线。偏冷的色调与金黄的被褥、雕花的床架形成对比,把一种纯粹、虚幻、憧憬烘托在简洁暗青的背景里,仿佛画家屏住呼吸,坐在榻前不远处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她,想从她脸上的自信、美丽、善良和安静中猜测那一个永恒的梦。
女子的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中形成追忆,于是,旷远的情感重构冲击着优雅的现实体验。而画家的梦,以无私无欲的宁静与平和,追求超越时空的意境和恬淡;他没有对古老传说进行技术的复制,也没有对文化历史作刻意的诠释,只是让观者去感觉深层次的精神纯净和愉悦。我以为,这样一种超脱了表现形式和艺术技法的作品,把内心的交流、理解和熔融化作意境悠远和耐人寻味,摒去通俗、流行和躁动。它,就是经典美学的再现。

我们生活的空间里,不乏艺术与美的构成。广告的快速节奏,模特的天桥云裳,春晚的文艺节目,城市的环境规划,或多或少地带给我们视觉快感或娱乐享受。但是,其中真正称得上是经典艺术的作品,少之又少。甚至一些喜欢文学艺术的读者也发出惊叹,经典著作好象止步于中国的唐宋明清,止步于欧洲的文艺复新,只是留给人们一个永恒的梦,似乎经典与古典划上了等号。
当今的经济、科技和生活方式,对审美观念形成了变革和冲击,信息内容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聚焦点。不可否认,相当的大众文化和通俗艺术流行蔓延,使得当代审美理念离开文化、情感滋生的土壤,标新立异、奇特心理、经济行为、物质主义和消费思想进入到艺术视野中。日常生活及其文化现象为大众通俗文化所关注,包装、时尚和娱乐载体,堂而皇之纳入当代美学的研究范畴。审美泛大众化,以通俗的感官体验和愉悦方式表现;喜剧、滑稽小品、流行歌曲和人体彩绘等艺术形式,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精神放松和生活快感。其中有些作品还是具备较高雅的格调,有助于精神体验和陶冶情操。不过,它们往往停留在美学的浅表层次,心理愉悦和情感满足的自我择抉似乎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巧合。如同和煦的阳光,给视觉以美妙的光影变化,给身体以温暖的舒适惬意;一旦暮霭来临,人们把情感交付给了夜空,感官重新去适应黑暗。先前的阳光“投射”随之消失,人们一旦闭上眼睛,那些艺术的存在形式只剩下模糊的影子,逐渐淡漠。
经典作品注重审美的超越,富于精神的索求,置身于清心寡欲、宁静淡泊的平和境界,推崇高雅与优美,追求深层次的精神愉悦和心灵净化,意味隽永。如果说大众文化作品达到美观好看的程度,则经典作品更能悠远耐读,从感觉到知觉得到提升,形成深刻的记忆。有趣的是,经典作品常常表现高雅格调的形式,悲剧捕捉到情感的至深,喜剧开放出情绪的瞬间,通俗小品则难登堂入室。唯美、典雅、悲壮、严肃乃至理性,从现实文化中脱颖而出,又赋之以崇高、神圣和灵性,是经典作品的特质。

如果大众文化作品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土壤,那么,经典作品就是这片土壤中的精华养分。
我们需要土地去种植,去收获;同时在劳作的过程中体验付出,体验辛勤,体验快乐。然而,我们更需要肥沃的土壤,种植出健壮的苗秧,收获到饱满的食粮。无论风调雨顺,还是洪涝干旱,有一种生命永远存在于土壤中,繁衍生息,润泥松土,给后代以丰硕。
经典作品和美学艺术,处于当代大众文化“生物链”的顶端,如同漫漫黄沙中的金字塔尖。信息技术和文化内容的迅猛扩展,经典艺术有了多元化的生存空间,丰富的技法手段。然而把握机遇,创作出具有鲜明性格气势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经典作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也许,对众多的艺术创作者而言,奉献出经典作品,无疑是一个梦。可是,正是这一个永恒的梦,让经典美学的创造力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