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双休日这两天要参加一个同事父亲的七十寿宴,还要参加一个同学孩子的婚礼。五一将近了,随礼又是一个小高潮……经过千百年的演变,红白喜事已经成为我国民间最重要的古老风俗之一。以前人们家里有红白喜事,通知一些
双休日这两天要参加一个同事父亲的七十寿宴,还要参加一个同学孩子的婚礼。五一将近了,随礼又是一个小高潮……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红白喜事已经成为我国民间最重要的古老风俗之一。以前人们家里有红白喜事,通知一些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来凑个份子,或送去祝福,或寄托哀思,那时是礼轻人意重。记得二十多年前,结婚的人家发出邀请,同事和朋友们买一对保温瓶,写上一连串的名字塞在里面,就可以心情坦然地去“上礼”赴宴了。如果一个人出到五元钱就已经很“敞亮”了,而且关系非同一般。想起来那时办喜事的一方似乎并不计较礼的厚薄,只要有“礼”就行,即使无“礼”也欢迎“捧场”,照样喝酒吃饭——当然很少有白吃白喝的。
然而,这个习俗如今却变了味,越办名堂越多,越办价码越高,随礼风越刮越大,礼越送越厚,但人情却越来越薄。五一、十一自不必说,新婚之喜、添丁进口是人生大事,随个礼无可厚非,亲朋好友家中有人老去前去吊唁乃人之常情。现在则不然了,从正月初六开始,给老人过生日祝寿的越来越多,其实这纯属家庭内部事务,何须那么大的操办?本来大家伙辛苦了一年,打算趁春节放假好好放松一下,却被随礼扰了兴致。至于七、八、九三个月,子女升学的喜讯传来,几乎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去随礼。去年有一个月我有二十九天都随礼,庆幸还有一天空闲,可谁知那天领导的丈母娘出殡……
最无奈的“随礼”——
我在水利局当办公室主任的时候,很多时候接到关于随礼的委托通知。一天,政府办公室的一位见过两次面的秘书,打来电话,说孩子升学,委托通知一些同事去随礼,我一一给记下了。末了,秘书又补充说:“你们那个办公室主任姓啥来着?也告诉他一声吧。”撂下电话很不是滋味,不去影响工作关系,去吧,人家还不认识我。思来想去还是得去,不就是100元钱吗,花钱咱买个认识吧。届时,与同事们一起赶到酒店,秘书在门口笑脸相迎,一一握手。看到这里我认为还真的来着了。当秘书大人握着我的手时候还亲切的拍了拍我的手,并且加上一句别人都没有享受过的问候:“你还在教育吧”?
最花样的“随礼”——
孩子结婚,老人去世通知人们,都可以理解。问题是,现在个别高不成低不就的领导干部借着在台上,就连老人过寿、自己和老伴生日、孩子满月、1岁、3岁、12岁……有的甚至孙子过生日都要通知人。
时下大“讲廉政之风”一些领导干部家里办事拿纪检委打掩护,错开日期,分别通知,借口害怕纪检委查,收礼不设宴,把饭钱都省下了。
农村随礼之风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下乡的时候还听说了几桩随礼的奇闻:
某乡一个农民为了随人情,把自家的一头牛卖了不说,还借了上千元的外债。眼看自己的钱是有去无回,无奈之下,就去向亲戚家借了一个门市房,对外称自己的饭店开业,于是大宴宾朋,办了30多桌酒席收礼。
还有一对没儿没女的老两口儿,年年随礼,几十年下来随出的礼钱也不少。怎么才能把随出去的礼钱收回来呢?老两口儿灵机一动,请了几个木匠,把自家用了几十年的木窗户换成了塑钢的,并通知左邻右舍前来祝贺随礼。
农民王某因为常年随礼,自己家又一直没有事情,就在今年自家盖猪圈的时候大摆宴席招待了一把。
最难以忍受的“随礼”——
去年某单位一干部的爱人做人流手术,还摆了二十多桌的宴席收礼。
某屯一年轻人竟花600元钱从外地雇了一个小姐,然后回家以相亲为名大摆宴席,收完礼金后将小姐打发走,对外则称对象没处成。
我们家乡的百姓反映:信用社主任,每年在年初放贷款前过一次生日,秋天收贷款前再过一次生日……
变了味的随礼实在让人无法忍受,那天几个同事在一起聊起这件事的时候都说:现在啥事都能通知去随礼,无奈又无办法。其中一个同事戏谑的说:“现在就差枪毙人不通知随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