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包”说开去
作者:微程序时间:2024-10-27 08:45:15热度:0
导读:吃过晚饭收拾厨房,将垃圾装进塑料袋准备扔出去。塑料袋是前不久在餐厅吃饭打包回来留下来的,仅一个塑料袋,让我生出许多的感慨。最近两年小镇酒席费用拼命往上涨,三年之内每桌至少涨了接近百来元。原因——吃饭打
吃过晚饭收拾厨房,将垃圾装进塑料袋准备扔出去。塑料袋是前不久在餐厅吃饭打包回来留下来的,仅一个塑料袋,让我生出许多的感慨。
最近两年小镇酒席费用拼命往上涨,三年之内每桌至少涨了接近百来元。原因——吃饭打包的现象已经很普遍很普遍了。一桌酒席,十个人吃饭,至少有五人打包。这不是夸张的数字,应该接近保守。如今请客人多,人情也重,酒席开支也大。
几年前酒席上打包现象也有,但都是在一桌人吃得差不多以后将剩下的酒菜打包回去。那种打包是避免浪费,家里人有未吃饭的,也省得回去重做,省了力又节约。
台湾作家三毛曾在文中提到过吃饭打包的事情,她说在餐厅吃饭将未吃完的东西打包走人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我读那文的时候很是感动,那样有名气的作家,在小节方面都那样细腻,真是有些惭愧。
中国人历来崇尚节俭。我们的先辈在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同时,也从历史的变迁、世事的兴衰中认识到了节俭的必要性。管仲提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墨子告诫“节俭则昌,淫佚则亡”;荀况主张“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李商隐有诗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可见,不论在哪个朝代,节俭总是被看作持家立业的根本,安邦定国的保证,一种应该代代相传的美德。
节俭的人,过的是朴素洁白的生活,于人无求,于己无愧,不为物欲所羁绊,就可以把整个身心投入到追求的事业中去。很难想象,一个穷奢极欲、挥金如土的人会有崇高的理想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纵观古今,凡是通过艰苦奋斗取得突出成就的人,都是拥有节俭这一种崇高美德。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一种奢侈和浪费的不良行为;对于身边的事物不懂得去珍惜和节俭。有的还浪费金钱去追求名牌商品,和不珍惜自己身边的物品,过度地浪费。这些行为都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节俭”这一种美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人们都渐渐“大方”起来,尤其是对孩子,更是大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味道。曾几何时,花钱“大方”成了“爱”孩子的标志。“节俭是一种美德”,怕是在他们心中是难以接受和理解的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在的孩子知道能领会的怕是不多了。因为,我们多数人都没有经历过饥荒。作家在文中写的绝对不是为了弘扬美德去“打包“,她只是过着生活,依照自己的情性和习惯生活做事,殊不知,她那种习惯就是一种自然的美德。
我的父亲母亲经过过饥荒的年代,那一代人对“节约”二字是有发言权的。五、六十年代闹饥荒,粮食每人都有定量,干部平均每月32斤,猪肉半斤,菜仔油半斤,花生酱二两,白糖半斤……买什么都要票。粮票不是一般人能搞得到的,分下来的那点粮食怎么够吃﹖父亲那时候没少吃苦,因饿慌了半夜偷农场的罗卜还险些丧了命。我的童年的记忆里不太肯吃饭,也有个极其不好的习惯,不论盛多少饭,一餐下来总是要剩那么一碗底,为那坏习惯,没少挨父亲批评母亲臭骂,他们那是饿怕的啊。
在内地吃饭讲究的是排场,一桌饭菜上万元已经不是希奇事情,上桌的人都是上了档次的,即使很能吃,都要憋紧胃,吃得斯文雅致,往往剩下很多饭菜。殊不知每一道菜上到餐桌上都相当不容易,有些连动都没动,最后就全倒到泔水桶里去了。
小的时候读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那被饥饿被寒冷夺去幼小生命的孩子,若她的灵魂正好游荡经过,不知会不会闻见烤鹅的香味。
显然,那样高级的酒席场合打包是不合适宜的,但往往又浪费许多,没有人去训斥,或者过问。他们有钱啊,消费得起,有钱便是爷,你管多少钱一席,你管浪费还是不浪费。
前面参加县委一个会议,酒席档次较高。席未散,县委领导尚未下桌,有个男人就直喊“小姐——打包!”满桌人都怀着诧异的眼光看他。事后才知道那人是有意那样的做的,但县委领导面前有意做出生活困难、节谨,目的就是要县委出面找份工作,混口饭吃,后来还真给那人给安排了一个工作。
“打包”也能成就一个“心机”,在那个心机发生之时,包括我在内都觉得那人在那种场合喊“打包“是觉得没面子的事情,至少等所谓领导走了之后自己不露声色地做那事情啊,不过,既然是事先策划好的,就可以理解了,但我是不欣赏的。
03年去香港旅游,那里的早点是自助形式的,我们内陆人去香港游玩就好比是刘姥姥进了红楼里的大观园。看那花花绿绿的早点感觉味道应该蛮好,一人装了满满的一盘,直到盘子堆得老高为止。哪知吃起来完全不合我们的胃口,无奈只得倒掉。我做得较为隐密,将吃不完的早点装进我包里的一个塑料袋(我也不知道那会我包里怎有那东西)然后塞进包里,庆幸得,没被人发觉。哪知以后的正餐也是以甜食为主,那个旅行回来之后,我瘦了20斤,真怀念那个旅行。有个同时将未吃的早点直接倒进垃圾桶里被餐厅的人看见了,不但罚了款,还狠狠地接受了批评。在香港,吃自助餐不准打包,吃多少盛多少,不准浪费。香港人是那样理解“节约”的。后来,在内地许多餐厅吃过自助餐,那样的洋相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的,无论是贫穷的年代还是富裕的时代,我们都应当崇尚节省。从小的方面看是为了居家过日子打算,从大的方面看是为人类后代节省资源,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都应理直气壮地崇尚节俭。
话又说回来,我们镇上近几年出现的“打包”现象,那种“美德“好象被大打了折扣。先不说席还没散就开始打包,就说打包的人数还有出发点,好象不是因为担心浪费而打包,打包的心理五花八门。一道菜往往还没落定桌面,打包的男女就将一次性饭盒伸了过来,大有“抢夺”之嫌疑,一席下来,动作慢的估计肚子还没填饱,盘中早就底朝天了,火锅还没开始冒热气,也只剩下汤水了,打包的阵势真是有些令外来之人不惑,关系到素质问题。我也打包,虽说斯文些,但要“随乡入俗”,太斯文了会被人视作另类的。
我们县宴请的餐厅租赁的就是我们单位的房子,我们单位同事都在那里宴请宾客。早几年只需要定十桌的现在起码要增加五桌,吃了预备餐又吃正餐,吃了正餐不算还要打包回去,那好象成了不成文的“规定”,逐渐被人默认“接受”了。宴请者大有“亏血本”之态。不请吧,礼尚往来,一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