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后“大师”从此不值钱
作者:人样豭驹时间:2024-11-16 18:47:31热度:0
导读: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在意识形态领域,总会出现一些分水岭式的标志性事件。而且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样的事件发生得越来越密集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把祖先传承下来的、久经历史考验的
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在意识形态领域,总会出现一些分水岭式的标志性事件。而且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样的事件发生得越来越密集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把祖先传承下来的、久经历史考验的、人人奉为珍宝的东西进行稀化甚至毒化。与这个时代的往货真价实、物廉价美的东西里面掺水、掺假使之稀释、变质成为假冒伪劣产品一样,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类似的变异,蓦然回首,不由人不生世风不古之叹,有沧海桑田之感。细细品来,余秋雨最近被上海市教委封为“大师”,也似乎带有这样的性质。我的直觉告诉我,余秋雨被封为“大师”之后,“大师”二字从此将不再值钱,只有娱乐的功能和意义,譬如妓女之于“小姐”,同性恋之于“同志”,芙蓉姐姐之于“美女”。这绝不是对我所尊敬的余秋雨先生进行无聊的人身攻击,只是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有感而发而已。
在很久很久以前,至少在解放以前,“小姐”还是个尊贵的身份,是富贵人家的女子专用的称呼,平常人家的女儿是没有资格称“小姐”的,就算你想叫“小姐”,也会被人戳脊梁骨不可,不被骂死也要脱一层皮,因为你耗子上秤盘不自量力,不知天高地厚,冲撞了社会约定俗成的规矩。可是社会的变迁就是这样怪,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旧中国被推翻,整个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社会整个翻了一个身,于是“小姐”的身份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先是从被底层人艳羡的高高在上,被人拉下来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沦为被整个社会鄙视、歧视的角色;政治身份从高贵变为低贱倒也罢了,但更想不到、更耻辱的还在后面,不知是哪一位该堕拔舌地狱的缺德鬼,竟把“小姐”二字安到妓女的头上,从此“小姐”成为妓女的代名词,如同从天上落到地上又滚进了污水塘,从此即使跳到大海里也洗不清“小姐”身上的脏污了。
“同志”二字的变迁也同样令人感慨不已。同志,从字面上理解,是志同道合之意。在近现代中国革命中,先是被立志推翻清朝腐朽统治的革命党人用来称呼自己的同伴,后又被中国共产党人用来作彼此之间的称呼。在腥风血雨的革命战争年代,一声“同志”的称呼能让人豪情激越、热泪盈眶,让人感到的是无比的温暖。那时,“同志”是一种特殊身份的肯定,是党内的称呼,是革命队伍内部的称呼,党外人士是不能称作同志的。解放以后,作为革命战争年代的延续,被称作“同志”的范围扩大,同事被称为同志,陌生人也被称作同志,同志成为整个社会的通用称呼。“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年代到来,与其他方面的多元化一样,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不再仅限于“同志”二字,先是称为“师傅”,后又称为“老板”。最有意思的是被称为“老板”,当一切向钱看、人人想发财成为社会的潮流之后,一见面,不管对方是腰缠万贯还是身无分文,一律称为老板,“老板”成为整个社会崇敬的对象;后来“老板”又被坐在党政机关里面的人借去,把自己单位的一把手称为老板,把一个地区的主要领导(地方党委书记、政府首长)称为“老板”;再到后来此风吹进校园,研究生导师也称为“老板”。全国到处皆“老板”,“老板”风所向披靡。还是回头来说“同志”吧。当“同志”二字被人们有意无意地抛弃之后,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概是南方一带受港风的影响,而港风又受西风的影响,渐渐地,曾经令人感到崇高的“同志”称呼,如今竟成为对同性恋者的称呼。社会变迁的讽刺意味,大概也无过于此了吧!
以前的“美女”,虽有环肥燕瘦之分,但也有一个很高的标准。譬如肤如凝脂,眼涵秋水,瓜子脸,柳叶眉,明眸皓齿,唇红齿白,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倾国倾城,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貌如天仙,赛月里嫦娥,等等,这些都是从古以来人们对美女的形容。按照以前的标准,并不是所有的女子都能称为美女的,有些姿色还不能算美女,必须鹤立鸡群、远出同辈、万中选一的才貌双全的美丽女子才能称为美女。但这个美女的标准,也随着时代变迁而渐渐变味了。特别是芙蓉姐姐在网络上脱颖而出之后,“美女”门槛的降低更是从量变转为质变。芙蓉姐姐走红之后,歌手王蓉的《芙蓉姐夫》也唱红大江南北,其中把芙蓉姐姐之“美”描绘得淋漓尽致:“自称相貌美如花,我看长得像青蛙。自称芳龄二十八,我看还得往上加。脸大鼻塌嘴唇厚,屁股上面全是肉。自称清华又北大,气得两校都在骂。总说自己纯如水,看看你那粗大腿。这种身材也叫美,我看真是活见鬼……”凭心而论,芙蓉姐姐也不算丑,只是她夸张的令人喷饭的言行和表演,把“美女”的概念颠覆得一塌糊涂。当芙蓉姐姐的形象深入人心之后,从此男人们见到一位女子无论美丑都一律恭维为“美女”,等到见到真正的美女,“美女”二字反而叫不出口了,因为“美女”这个词已经大大贬值,再用到真正美女的身上,反而成了一种污辱。
“大师”这个词的蜕变,也有这样的意味。本来“大师”这个称号,是用来称呼那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才能和技艺出类拔萃、出神入化的顶尖人物的,得到“大师”这一称号,必须经过长期的奋斗和作出突出的贡献,并经社会的公认达到了当时的顶峰,“大师”的桂冠才水到渠成地戴到头上,如果自封或者是一小撮喽罗抬轿起哄是根本行不通的。在余秋雨之前,也曾有一些奸诈之徒、骗子之流觊觎过“大师”这一称号,但他们的卑鄙行为并没有损伤“大师”的一毫一发。但到了余秋雨先生这里就大大不同,余秋雨先生一戴上“大师”的帽子,“大师”的味道就变了。这大概是由于官方赐封的特殊背景和余先生的特殊身份多种因素造成的。
但同样是官方赐封的背景,为什么去年周小燕的“大师”封号却没有闹出争议呢?我想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周小燕在本行业内确实有“大师”的资格,得到了专业人士的首肯;二是社会大众对周小燕本人了解得不多,不了解就不甚关心,不关心也就没有争议。而余先生则不同,一来他有很高的曝光率,人们对他的争议也很多,有的人对他顶礼膜拜,有的人则对他嗤之以鼻,有的人则对他无可无不可,是一位争议性很大的人物,因此对他被封为“大师”也就争议蜂起,一有争议,这“大师”的分量就打了折扣。如果当时余先生大大方方、老老实实地把“大师”的帽子接过来,而不是狗尾续貂弄巧成拙地作一番谦让和解释,事情也不会闹到这个地步。上海市原本想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