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打招呼
作者:波查时间:2024-11-19 07:01:31热度:0
导读:中国是礼义之邦,待人接物历来热情、有礼貌,熟人见面总是打声招呼,说声“您好,干啥去?”或“您吃了!”等等;过年见面作作揖,说声“过年好!”或“恭喜发财”;久别重逢,见面打招呼、手拉手,使人倍感亲切。我
中国是礼义之邦,待人接物历来热情、有礼貌,熟人见面总是打声招呼,说声“您好,干啥去?”或“您吃了!”等等;过年见面作作揖,说声“过年好!”或“恭喜发财”;久别重逢,见面打招呼、手拉手,使人倍感亲切。
我初到北京时,人生地不熟,感到非常孤独。有一次我走出校门,遇见学校家属区的一位大妈,她笑脸相迎,亲切地说:“你是外地来的吧?出门在外多不容易呀!你有事言语一声。”一句话说得我心里热呼呼的。从此我和这位大妈的关系密切起来,我有难事常请她帮忙,有时我去她家坐坐,也帮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在北京读书和工作期间,每逢回家父亲总是一再嘱咐:“骡子大了、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见人要主动打声招呼。”所以,每当我出门见了熟人,总是主动打招呼,说句问候话,对年长者还到家里坐坐,拉拉家常。所以村里人总说我有文化,没架子,懂礼貌,这一声招呼使我和乡亲们的关系非常亲密。
现在我们社区幼儿园的娃娃,中小学校的学生,在马路上见了老年人总是一扬手,叫声“爷爷好!”或“奶奶好!”我听了非常高兴,总是连声说:“好,好!”一声招呼,使我心里甜丝丝的,觉得现在的孩子真懂事,令人喜欢。
就是现在的领导,也懂得与群众打招呼的重要。有的干部见了熟人则打声招呼,或抬头看一眼,笑一笑,点点头表示问候,无形中拉近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使人感到亲切,有话愿和领导说。但也有些官员见了熟人,趾高气扬,旁若无人,擦肩而过,而一般群众也不愿高攀,也装着没看见,行如路人。
不要小视这一声招呼,它是友好的象征,团结的纽带,打开心灵的钥匙,和谐社区的润滑剂。在农村住久的人都有这种体会,两家人闹矛盾互不来往,甚至见面不说话。只要过年时道声祝福或去家里拜个年,长时间的恩怨便会烟消云散和好如初。我们社区也有这种现象,两户人家因一句话或一件小事引起纠纷,互不相让,谁也不理谁。住在一栋楼,低头不见抬头见,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要多别扭有多别扭,可是谁也不愿先开口打个招呼。或许碍于面子,或许要强不愿“低头”。只要哪位风格高主动打招呼,对方肯定会笑脸回答。还是丢掉这点“自尊心”吧,“和为贵”,先打声招呼,是知礼、懂理、心胸开阔的表现。
有的同志或许不以为然,认为这是生活中的小事,不应小题大做。有些人挺熟,也没矛盾,甚至还是师生关系,就是懒语,见了老师如同陌生人,或干脆躲着走。人与人之间尊重是相互的,你尊重别人,同时也是尊重你自己,“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人要大度,不要计较这些生活小事,但是人也要有热情,从小事中也能看出人的品质。奉劝人们着眼大事还得从小事做起,有些事只不过是举手之劳。请见了熟人打声招呼吧!与己没有什么损失,与他人大为有益处。它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谐的社区建设,应从这些不显眼的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