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前几天,江苏卫视的“人间”栏目播出了《寻找童话大王郑渊洁》,耐心的看完整个节目后,不禁哑然失笑。封乐全是一家建筑工地的搬运工,他有一双患有侏儒症的残疾儿女:女儿封爱华,今年十六岁,儿子封权洪,今年九岁
前几天,江苏卫视的“人间”栏目播出了《寻找童话大王郑渊洁》,耐心的看完整个节目后,不禁哑然失笑。
封乐全是一家建筑工地的搬运工,他有一双患有侏儒症的残疾儿女:女儿封爱华,今年十六岁,儿子封权洪,今年九岁。这个文化水平不高的父亲牢牢记住了王朔说过的一句话,说是一个人只要能认识三千多个汉字,不写错别字,就可以出书了。这位父亲听说童话大王郑渊洁只上到四年级,后来潜心写作,一举成名,因此在女儿初中毕业后,他就要求女儿退学回家,专心写作,将来好出书成名养活自己。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宏伟的计划,打算让儿子念到小学六年级,然后回家把女儿写的剧本拍成电视电影,因为郑渊洁让他的儿子只念到了小学六年级,现在也这么有才,他十岁的儿子虽然身高只有八十几公分,却也完全可以象郑渊洁的儿子一样念到小学六年级,长大后做个象冯小刚一样的大导演。
可是封爱华觉得自己写得还不够好,所以她还想上学,因为上学可以提高她的写作水平,面对一心想让自己回家写作的父亲,小小年纪的她踏上了寻找童话大王郑渊洁的道路。
当封乐全坐到演播室和郑渊洁面对面的时候,这位父亲反来复去的强调郑渊洁你念到小学四年级都能写得这样好,我女儿初中毕业,比你的学历还高,怎么就不能成为作家呢?你的儿子只上到小学六年级,现在这么有才,我的儿子也可以上到六年级,也能像你儿子一样成为一个大导演!
面对这位执着而又固执的父亲,我看出郑渊洁有点哭笑不得,大有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其实凡是看了这档节目的人都会像童话大王一样拿这位的父亲束手无策。
看完节目后,我想到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东施效颦。西施心口疼,纤细小手轻轻捂在胸口上,眉头一蹙,顿生千娇百媚,因此外观不雅的东施也以为如此动作也能让她楚楚动人,岂不知邯郸学步弄巧成拙,留下了千古笑柄。西施本是个美人胚子,什么样的动作都能让她锦上添花,可是东施就不同了,她质地太差,一个丑八怪单靠一个动作就能成为西施第二吗?
在封乐全把自己的女儿和儿子同童话大王及其儿子相提并论时,童话大王说:两者之间没有可比性,这句话很有道理。
郑渊洁只读到四年级就退学,而后成为作家,一是他有这方面的天赋,二是家庭的因素。天赋暂且不论,单说家庭,封爱华就无法与大王相比。郑渊洁有一个喜爱读书的哲学教员父亲,可是封爱华的父亲只是一个搬运工;郑渊洁退学后,他的父亲让他背《共产党宣言》,可是封爱华的父亲让女儿退学只是想让女儿效仿别人一举成名;郑渊洁因看不满当前的教育让儿子六岁回家,为其编制了一套家庭教材,封乐全能做到吗?郑渊洁是中国著名的童话大王,而封乐全呢,只是一个为生计而到处奔波忙碌的无名小卒……
不能忽视家庭因素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生在一个文盲之家的孩子和一个生在高级知识分子之家的孩子,他们从一出生就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也许前者穷极一生的努力换来的可能就是后者生来就具备的。今天,我们不能不承认,环境、家庭,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也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封乐全不知道环境造就人生,也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他仅仅凭着经历的相同或是相近就断言女儿能成为作家,儿子能成为导演,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假若以此类推,中国岂不要名人满天下了吗?
封乐全没有女儿封爱华明智,他只看到了人家不上初中高中大学就那么有才,没有看到人家的背后站着一位重量级的名人父亲。
我们不能不承认,郑渊洁教子有方,也不能不承认郑亚旗自学成才,但是也不能不承认名人父亲在某一方面确实给了儿子很大的帮助。“北京某报社技术部主任”——这是一个很不错的职务,试想如果没有一个作家父亲站在前面,在看重学历的今天,一个小学毕业生会谋到这份美差?即便你的能力再高,单就招聘书上“本科学历以上”“研究生、硕士以上文凭”这一条就能把你无情的拒之门外,谁有闲工夫给你展示才华的机会?
以前常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可是如今,猪的状况没怎么改变,人的状况倒是与以前大大的不同。谁都想出名,谁都想尽千方百计的出名,人要出了名,不光财富地位接踵而至,连你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天下人注目的焦点。那份荣耀是什么都替代不了的。近日,听说一位名人用了620天就成为世界第一个博客点击量过亿的博主,从此名人的名下又多了一个称呼:博客领袖。怎么样,名人成了名之后,只要写写活动行踪、记记心情记录、发发感慨、帖帖照片就能让人们纷至沓来疯狂热闹一番。相比之下,那些以天下为已任的愤世嫉俗之作却少有人问津。名人出的书再怎么味同嚼蜡,也会风光无限,成为抢手货,可是那些无名之作艺术水平再怎么高超也会被人打入冷宫。
只要和名人一沾边,什么都好说,什么都好办。封乐全,一个普普通能的父亲,怕不是也想到了这一点吧?只是他过高的估计了自己能力,或者说缺少一点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