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2007年度的诺贝尔奖已经全部揭晓,依然毫无悬念,获奖者大部分都是西方人,但这个结果却又一次引发了中国人的长吁短叹。稍微看看近期中国大陆的媒体,就会发现类似“中国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的疑问,几乎成了一
2007年度的诺贝尔奖已经全部揭晓,依然毫无悬念,获奖者大部分都是西方人,但这个结果却又一次引发了中国人的长吁短叹。稍微看看近期中国大陆的媒体,就会发现类似“中国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的疑问,几乎成了一个千篇一律的主题。这时,羡慕、反思、嫉妒、不屑……各种心理凝结在一起,形成了一股独特的群体性风潮,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心态反应在字里行间更是五花八门。
于是,有人会问:这诺贝尔奖到底是啥玩意儿?为什么总是西方人获奖具多呢?
诺贝尔奖是瑞典人诺贝尔(1833—1896)设立的。小时候,诺贝尔看见父亲在研制炸药,就睁大圆溜溜的眼睛问:“爸爸,炸药伤人,是可怕的东西,你为什么要制造它呢?”爸爸回答说:“炸药可以开矿,筑路,许多地方需要它呢!”诺贝尔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说:“那我长大以后也做炸药。”青年时期,诺贝尔以工程师的身份,到欧美各国考察了4年,深入了解到了各国工业发展的情况。当时,许多国家迫切要求发展采矿业,加快采掘速度,但炸药不能适应这种需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诺贝尔了解了这个情况后,决定改进炸药生产,研制出新的炸药来。不过,在诺贝尔之前,就有很多人已经研究和制造过炸药,如中国的黑色火药和意大利人发明的硝化甘油,硝化甘油的爆炸力比黑火药大得多,但它不易控制,容易自行爆炸,也不容易按照人的要求爆炸,制造、存放和运输都很危险,人们不知道该怎样使用它,所以在发明以后的十几年间,人们只用它来治疗心绞痛。而诺贝尔就从硝化甘油的制造和研究入手,起初他用黑色火药引爆硝化甘油,后来又发明了雷管引爆,取得了使硝化甘油爆炸的有效方法。初获成功之后,就遇到实验室大爆炸,诺贝尔只好把实验室移到船上。后来几经波折,他在一个叫温特维根的地方找到一处新厂址,在那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硝化甘油工厂。
在诺贝尔研究的道路上,可谓是困难重重,多灾多难。他制造的硝化甘油,经常发生爆炸:美国的一列火车给炸成了一堆废铁,德国的一家工厂,全部成了一片废墟,一艘海轮船沉人亡等,这些惨痛的事故,使世界各国对硝化甘油失去了信心,有些国家下令禁止制造、贮藏和运输硝化甘油。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诺贝尔没有灰心,他似乎有了不解决硝化甘油的不稳定问题,决不罢休的决心。经过多次反复试验,他终于发明了用一份硅藻土(一种名叫硅藻的极小的生物壳堆积而成)吸收三份硝化甘油的办法,第一次制成了运输和使用都很安全的工业炸药。并再接再厉,又把发明的成果向前推进了一步,用火棉和硝化甘油发明了爆炸力很强的胶状物——炸胶,再把少量樟脑加到硝化甘油和炸胶中,制成了无烟火药。安全炸药发明后,马上被广泛地用于开矿、筑路等方面,炸药的产量大幅度上升,诺贝尔的财源也滚滚而来。但诺贝尔的生活还是十分俭朴,为了研究他甚至一生都没结婚。在去世前一年,诺贝尔留下遗嘱,将遗产的一部分创办科研所,另一部分作为奖励基金,颁发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医学、文学与和平事业(1968年又增设了经济奖)奖金,奖给全世界在上述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而人们也把获得诺贝尔奖金,看作是科学上的极大荣誉。
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略低于5%,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却占全部获奖者人数的70%以上。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3名美国科学家获得;此前公布的医学或生理学奖的获得者也是两名美国科学家;两位经济学获奖者中有一位是美国人,另一位虽不是美国人,但却是在美国受的教育,现在还在美国教书。据有人初步统计,截至2003年,美国共有27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对于为什么美国有那么多的人能够获奖这个问题,人们问得不多,而为什么中国人始终都未能出现在诺贝尔获奖名单上?像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也是中国人,但他们未在国内得奖。所以,很多人一再追问:怎样才能得到诺贝尔奖?我们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奖?
于是,有人就说,要想获得诺贝尔奖必须具备以下环境和条件。第一,有没有丰富多样的创造精神。美国的诺贝尔获奖者中八成以上来自私立大学。没有顶尖的鼓励创新的大学,就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是世界上私立大学最发达的地方,也可能是惟一没有国立大学的国家。美国顶尖的前20个大学,几乎清一色是私立。美国的大学,不论是公立还是私立,不需要与政府机构协商办学方针,治理大学的权力和对校长的任命来自于独立的校董事会,这样的董事会既独立于大学,也独立于执政党与政府。学校管理层仅向独立的基金会董事负责。私立学校也有来自政府的经费,但是这些学校只对独立的经费托管人负责,而不是对教育当局负责。它们鼓励创新,创造条件使人创新。中国顶尖大学中有多少是创新精神?中国的公立大学对谁负责?对这个问题有了答案,对得到诺贝尔奖就增加了不少把握。第二,单纯靠增加政府经费投入不是最有效办法。中国很多人士认为,美国人获奖多,是因为美国政府的投入多。美国政府是有投入,但更多的是其他形式的社会投入。搞研究没有投入不行。关键是投入会取得怎样的效果。单靠投入违背了诺贝尔设奖的初衷。诺贝尔要把奖颁给那些能造福于人类的人,而不是那些能花钱的人。如果以造福于人类为宗旨,不得奖又何妨?如果不能造福于人类,得了奖又如何?浪费纳税人的金钱而已。就像勤劳很可能不致富一样,经费投入与得奖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何况,这几年学术风气的败坏与前几年各高校得到数额不等的行政拨款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其结果是,对经费的追求代替对学问的追求,对博导的追求代替了对博学的追求,对权术的探险取代了学术的探险。当教育以培养接班人为目的并为之设置无休止的课程时,当学术期刊的价值大小是按照该期刊所属的行政级别来决定的时候,当研究课题指南是掌握权力的人来制订并受理项目申请的时候,当每个研究人员被强制研究自己不感兴趣的题目的时候,诺贝尔奖的苗子就被连根拔断了。第三,用国家选拔人才重点培养的办法来取代为科学家的成长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是扼杀获奖者幼苗的不二法门。诺贝尔的获奖者是自由成长、自由追求而来的,不是造奖机器上锻造出来的。美国从不拿钱去专门培养诺贝尔的获奖者。获奖是个人的事业。获奖是个人追求的副产品,而不是主业。现在有的高校办起